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争做时代新人。为组织引导教师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产生了一批长期坚持、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典型案例,学院重点挖掘青年大学生开展或参与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研究传播、文旅融合、数字再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素材,客观、真实且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效益,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范本。

创新红色文化协同培养体系 构建“思政美育+”育人新格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8年,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以“传红色基因,铸工业之魂”为理念的“红色记忆”艺术团。四年多来,团队坚持不忘红色初心,积极践行红色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剪纸、舞蹈、合唱、话剧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红色记忆”美育育人品牌项目。

项目深度挖掘“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主体、对象、载体、内容等育人要素,创新红色文化协同培养体系,构建“思政美育+”育人新格局,即思政美育+课堂教学,培固思想之源;思政美育+红色文化,坚定信仰之基;思政美育+实地研学,补足精神之钙;思政美育+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构建育人共同体。

江西工业职院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专业辐射引领作用和学科优势,“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式弘扬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入行,进一步推动思政铸魂、以美育人相融合,努力培养红色江山接班人。

让红色文化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生根发芽 开展“1+N”红色文化实践项目

2018年以来,江西工业职院团委倾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集实地参观学习、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为一体的“1+N”红色文化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多参与、多调查、多探究,亲身经历和感受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项目聚焦“红色文化”这一内核,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常态化组织各类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践行“用好南昌红旅景点,将实地参观学习常态化”这一宗旨,江西工业职院团委组织学生、各团总支、团支部等青年前往南昌各红色旅游景点,常态化开展“红色走读”等活动。探寻全省红色足迹,暑期社会实践专题化,学校组织学生实践团队赴赣州、上饶、鹰潭、永新、于都、兴国等地探寻红色足迹,参观红色场馆,学习英烈事迹,朗诵革命诗歌,合唱红色歌曲。

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走进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育红苗”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志愿者们为孩子们讲解红歌背景故事、传授简单乐理知识,亲身示范、集中指导、一对一纠错,实现大手拉小手,一起唱红歌。

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 打造“红色铸魂+实践育人”模式

近年来,江西工业职院以“资源共享,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为整体思路,从“理论育人,实践育人”两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红色铸魂+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作用,提高思政育人成效。

形成党团组织“联手共育,齐争共创”的生动局面。党团组织双方共同搭建红色文化学、思、践、悟育人平台,有效衔接理论与实践,把握关键“节点”、抓住关键“少数”,营造红色氛围,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院“大骨干班”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小组日常课程、学生干部理论学习主题课程、党团课中,让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既能够成为“红色铸魂+实践育人”的参与者、实践者,又能够成为“红色铸魂+实践育人”的组织者、推动者,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带头学习、带头实践。

形成奠定思想品质,提升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三步走”战略。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用好江西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等红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等红色地标进行参观;结合学生特点,积极创新形式,通过“红色家书朗诵、红色电影配音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计划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和思政教育中,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使同学们在多种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善于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

“红色铸魂+实践育人”模式有效使学生思想得到熏陶、信念得到巩固、党性得到强化,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育人成果。

近年来,江西工业职院红色文化实践案例多次获得省级表彰,项目涵盖的活动内容被中央及省内重点媒体转载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覆盖学生人数众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其中部分学生多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奖项。

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使红色文化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上好每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在定期开展理论教育、举办红色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建设红色网站、开展红色作品电子展等,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红色文化创作,利用新媒体,将红色文化相关作品进行展示,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构建更完善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稿源:江西工业职院作者:张智钦 程梦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