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麦收正进入作业高峰,目前全国夏收情况怎么样?首先,一起通过最新数据与热点图来看目前的麦收进展。
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1.64亿亩,麦收进度过五成。其中安徽进度过九成,河南过八成,江苏过三成,山东、陕西进入收获高峰期,河北麦收开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发布的“农机北斗大数据”显示,今年自小麦大面积开镰以来,收获的过程与去年略有不同。5月30日去年和今年的麦收热点图显示,今年的热点比去年偏南一些。这是因为5月下旬,局部降雨对小麦收获产生了一定影响。进入6月份以来,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等地紧抓降雨间隙和晴好天气,组织收割机和农机手昼夜不歇、连续奋战,加快抢收成熟小麦,全国日均收获面积1500万亩以上,掀起“三夏”麦收高潮。6月7日这一天,去年和今年的麦收热点图显示,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两年作业热点推进位置已基本接近。
良种良机良法 助力稳产增收
今年,各地不断加大对良种培育、农机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多方保障小麦稳产、农民增收。
这两天,河北、山东小麦大面积开镰收获。为了助力高效收获和机收减损,今年,山东省首次把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纳入补贴范围,力争把小麦机收减损率降至1.5%以内。在山东省临沭县,联合收割机全部实现智能控制。
近日,山西省曲沃县的2.55万亩的小麦制种田迎来收获。今年,山西出台了制种保险政策,小麦制种农户、合作社和企业都可以享受这一政策,制种保险金额达到600元/亩,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能力。
今年安徽在全省21个产粮大县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800万亩以上。位于宿州的永镇镇,由于集成推广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经过测产,今年每亩小麦比过去增产130公斤左右。
麦收地里的“生力军” 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今年“三夏”的麦田里,除了正在抢进度的农机手之外,田间地头还出现了一股新生力量,他们正逐渐成为帮助小麦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生力军。
在河南镇平县玉皇阁村的麦田里,两位奔跑忙碌的年轻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一会指挥收割机收割,一会儿测试小麦的水分。孙君洋是当地一家面粉加工企业的员工,他告诉记者,今年三夏期间,他们企业有40多位员工来到田间地头,为自家企业的原材料品质把好第一关。
和孙君洋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他所在的单位是河南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面食产品的加工,每年小麦的消耗量达到六七十万吨,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的产品也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大量的优质小麦原材料。起初,由于这些品种抗病性差、不好养活,没有经验的农户们并不愿意种植。
为调动农户们的种植积极性,企业以每斤高出市场价一毛钱的价格与农户签订单,并推出了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储存和统一加工的“六统一”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这家企业研发的产品品类,已从前几年的200个拓展到了现在的498个,除一个单品不用小麦外,其余的497个单品,全部是小麦加工成的。而企业每推出一款新品,就会带动当地农户新增上万亩优良小麦的订单种植。
而在当地,随着各加工企业新品研发数量的不断增加,当地优质小麦的面积已从3年前的不足5万亩,扩大到了现在的30多万亩,而由于良种良法配合得当,每穗小麦的籽粒也从过去的33—36粒之间,增加到了42粒左右,农民每亩小麦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
从田野到餐桌 看小麦的转型路
河南小麦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近年来,河南优质小麦的种植比例不断提升,这其中加工企业功不可没。接下来,到河南的小麦加工企业里,看看优质小麦给下游加工带来的变化。
走进河南镇平县的这家食品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身高肚圆的大粮仓,通过氮气存储技术,实现粮食存储更绿色、更安全。
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常旭东:这是我们智能化的仓储物流区,8个浅圆仓,40个立筒库,仓储容量达到22万吨。
优质粮食是制作优质食品的基础,这几年,随着我国优质小麦的比例提升,加工企业在下游也忙着研发升级的面制食品。收购储存到这里的小麦,在变成面粉前,首先就要经过筛选。
筛选过后就是配粉,在这里制粉车间里有专业的“调麦师”,像调酒一样,他们会把不同性状的面粉按照不同比例调配,来研发出口感更加独特的面制美食。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由以前购买面粉自制面食,向购买成品面食转变。这家企业不仅通过配麦、配粉,进行订单化生产,同时还设有小麦检测室、过程产品检测室、精密仪器室、蒸煮烘焙成品检测室,研发用于生产面包、拉面、烩面等各类专用面粉。在这里,企业新研发的高端挂面正在加紧生产,供应郑州市内多家烩面馆及部分央厨加工企业。
中粮集团面粉业务华中区研发负责人 姜培彦:生产和消费的模式也从我们生产什么,消费者买什么,变成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