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披露了国产“双尾蝎”大型无人机进行编队飞行的视频,引发外界高度关注,这被认为是中国无人机发展的里程碑。台媒特别强调该机曾绕岛飞行。中国军事专家29日认为,“双尾蝎”实现密集编队飞行,更多的是展现其技术能力,表明这种无人机可以在有限空域内进行充分的协同配合。
“双尾蝎”三机编队视频截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极大扩展打击能力”
台湾中时新闻网28日报道称,大陆最近首次技术验证了3架“双尾蝎”无人机编队,这款武装侦察无人机多次出现在解放军绕台任务中,更曾数度飞越第一岛链。
报道称,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在这次编队试飞中,3架“双尾蝎”察打一体无人机全副武装,搭载了精确制导炸弹、导弹和较小型的无人机,从机场依次起飞,接着组成直线、三角形等编队。“这是大陆自制长航时无人机首度全副武装进行编队飞行”。报道认为,对无人机操作员来说,从地面指挥控制站让“双尾蝎”编队飞行,要比让它们直接在空中飞行更富挑战性,因为这些无人机的速度、高度和航向都必须加以协同。报道称,近几年来,台湾和日本方面都曾数度看到“双尾蝎”绕飞台湾,并穿越宫古海峡飞入太平洋上空。“不过在这些状况下,双尾蝎都是单飞”。
印度《欧亚时报》网站28日称,中国宣布通过成功执行“双尾蝎”大型无人机的首次近距离编队飞行,在无人机技术方面达到了重要的里程碑。这次试验是搭载不同类型弹药的中国国产长航时无人机首次近距离编队飞行。报道称,每架“双尾蝎”无人机最多可携带16枚弹药,这三架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可以携带48枚各式弹药,从而极大扩展了其火力打击能力。
特立独行的“双尾蝎A”
据介绍,“双尾蝎”无人机目前有两大系列,其中基本型“双尾蝎”为双发布局,动力增强型的“双尾蝎A”为三发布局。据介绍,基本型“双尾蝎”的两台发动机极大提升了无人机的系统可靠性和飞行安全性,使得无人机在高原与海上的部署能力、复杂气象条件和复杂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保持显著优势;配置的两台发电机确保无人机能够为所搭载的各类任务载荷提供充足的供电能力。双发双电配置以及大展弦比、双尾撑、廿式气动布局设计使得“双尾蝎”无人机特别适用于商用领域。
而“双尾蝎A”属于动力增强型产品,是大型三发、模块化、多用途、中空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系统。三台发动机、三台发电机配置使得该无人机在保持“双尾蝎”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各项性能都得到显著提升。
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认为,3-4吨级的无人机采用三台发动机让“双尾蝎A”显得有些“特立独行”。比它更大的4-5吨级察打一体无人机,也大多使用一台涡桨发动机。
张学峰认为,“双尾蝎”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目前传统察打一体无人机主要集中在三个级别,分别是1吨以下的入门级,例如最大起飞重量700公斤的土耳其TB-2无人机;1-2吨级,比如美国MQ-1“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再往上则是4-5吨及更大的型号,例如MQ-9“死神”系列等。“双尾蝎”系列无人机则位于2-3吨和3-4吨级,避开了察打一体无人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这些无人机可以选择不同的任务模块,在侦察监视型和察打一体型甚至民用型之间“切换”。
从单打独斗到体系配合
不同于低成本、消耗性的小型或微型无人机组成的无人机“蜂群”,昂贵得多的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进行密集编队飞行,其意义也明显不同。张学峰认为,“双尾蝎”密集编队飞行更多是在展现能力。这就类似各国飞行表演队的密集特技编队是在展现飞行员娴熟的驾驶技能。较大型无人机密集编队飞行,展现的是其可控性、飞行稳定性、电磁兼容以及地面控制人员的能力。“双尾蝎”密集编队是在载重较大的情况下实现的,更展现了这种无人机的机动性、飞行稳定性。
《航空知识》杂志主编王亚男也认为,这次验证测试证明,满载弹药的“双尾蝎”具有卓越的可控性,因为军机装载沉重的弹药后,机动性通常会受影响。他强调说,这次验证也证明了无人机编队飞行的能力。中国技术人员正在开发自动控制软件,无人机在一个指令下就能形成编队。张学峰表示,目前小型无人机组成的灯光秀,虽然编队更为庞大、密集,能在天空中快速变化图形,但那种高密集编队并实现快速队形变换,是在具有高精度的差分卫星导航信号的环境下进行的。“我们不能期望战场上能出现这样的卫星导航信号环境,因此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密集编队飞行的控制原理是不同的。”
张学峰认为,无人机能实现密集编队,表明未来作战时能在更为广阔空域中实现密切协同。察打一体无人机之间以及无人机和有人机之间的协同配合、分工合作已成为趋势。未来无人机作战不会是单打独斗,而是体系配合。例如由一架无人机携带电子干扰吊舱,专门对敌方雷达进行干扰压制,伴随掩护己方其他无人机实施打击,这将极大提高传统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生存能力。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 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