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流行使在线教学成为新常态。在线上教学中,互联网不再只是辅助手段,而是从前提和基础层面对教学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如今,学校已恢复线下教学,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时共存已成常态。基于疫情期间的实践反思线上教学的得与失,对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时常面对网络会议室内沉默的学生头像。每个头像的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线下授课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教室,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物理空间,而线上教学中我们的头像虽处于同一个虚拟会议室,身体却分属不同的物理空间。在线下教学中,学校的物理空间被认为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通过对物理空间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线上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也应该进入学生的生活空间。

学生的生活空间对学习效果影响甚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空间在学校。学校教育建立起一套统一、标准的体系,所有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享有同样的物理空间和教学资源,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同一所学校内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学生的生活空间是其家庭及社区空间,也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学习空间。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区空间都是独特的,也是千差万别的。孟母三迁,可见生活空间对人的影响。

现在,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会进行家访,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成员组成、经济情况、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家长职业、文化素养、教育态度、教育能力等情况。有责任心的教师会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与其家庭环境联系起来,从而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因材施教,尽力做好家校共育,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统一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心如何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如期达到培养的目标。虚拟会议室中同样规格大小的头像在教师看来是整齐划一的,教师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头像背后处在形形色色生活空间中的鲜活的个体。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对学生所处的生活空间“无能为力”。

诚然,改变学生所处的生活空间不是教师的工作,但是理解这种身体所处环境的差异,并将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是提升线上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线上教学并非复制线下教学

相较于传统线下教学情境,在线教学中的关系连接有所弱化,并存在淡漠化趋势。由于技术的天然屏障,师生双方对关系连接的期待感都降低了,教学过程中的现实互动也表现出组织化互动强制性减弱、身体不在同一空间而失去共同生活话题、深度连接受限三大问题。单向度教学得到深化,教育的工具理性向度被无限强化,背离了培养完整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本质。单向度教学遵循着经济效率至上的科学主义范式,在程序上遵循着“预设教学目标—教学选择与组织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结果”这一线性逻辑展开。当与规训密切绑定的教学活动转移至线上,线下空间变得不可见时,借助时空技术所实施的规训权力却并未发生消解。穿衣自由、随意走动、随时随地玩游戏……学生们的确因为脱离物理空间的规训而感到自由,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止境的焦虑。“网课一点没上,作业一点没动,玩游戏也玩不安心”,诸如此类边玩边焦虑的学生状态并不少见。媒介平台的技术规则持续巩固着传统秩序。教师作为主讲人拥有随时开启麦克风和摄像头的权力,他们可以将不符合起名规范的学生踢出直播间,也可以在讲授的任何一个时刻要求学生截图证明自己正在认真听课。在此种情形下,技术为传统规训的运作保驾护航,学生们则面临着来自教师和操作技术的双重压力与焦虑。除此之外,原本退居二线的家长群体因线上教学嵌入私人空间的特性,不得不充当起支持者和监视者的角色。

人们对于线上教学这一模式的焦虑,来源依然是无形中对身体不在场的恐惧和担忧以及对面对面这一理想交流情境的坚持。于是,线上教学,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从媒介技术的改进,都是试图接近一种线下教学的状态。然而,这种思路可能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即便有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我们的身体依然无法像线下授课那样,同处一个空间。诚然,线上教学的确是因面对面教学的无法实现而采取的无奈之举,但这也不应该成为授课模式朝着“单向度”倒退的借口。“教以成人”是教育教学的原点旨归,也是线上教学的基本遵循。学校和教师应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嵌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借助技术开启多样化的在线互动方式,如何让学生在吸收课程知识的同时强化自我表达、发展个性。除此之外,还要思考学生群体的整全式进步,推进教学关系和教学共同体的建设,深化“群体成人”的方式。

线上教学应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

当教学活动嵌入私人生活空间,其间的互动和关系也会因为线上教学的嵌入而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虽然线上教学空间中的关系有着淡漠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私人空间中的关系发展于教学活动无益。学习的过程会深受学生所处的社会、情感和生理情境的影响。教学参与者常常无法避免私人空间中正常进行的活动,再加上身体被约束在单一空间之中无法逃离,学习状态极易受到影响。

学校和教师都会希望家长承担起支持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将约束和管制的权力与责任转移至家长,在给家长施加压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固化了既有的规训教育思维。家长自身应该意识到,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指标,在按照教师指示对孩子的学习行动进行约束之余,也应主动去触动和活化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在私人空间活动中形成的知识体验和生命体验。家长可将家庭和社区作为学习的资源,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家人故事、家庭关系和社区议题等私人空间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在互动中启迪孩子从经验出发进行深度思考,激发共情力、创造力与成就感。例如,新冠疫情背景下生活的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动,家长可结合这一背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交流互动中引导孩子将疫情中的个体记忆与更宏大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相连接,在“以小见大”的过程中促成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家长单一且形式化的纪律约束,不仅容易加剧学生的焦虑情绪,还可能让私人空间中的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家长应对孩子所学课程内容保持好奇心,以平等对话姿态引导孩子对所学内容积极发表见解,充分利用好私人空间中的互动,在助力孩子成长的同时维系好亲子关系。

既然身体无法共处一个教室的“场”,那么去思考分处不同物理空间的优势,进入到学生们各自鲜活的生活空间,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的感情,更有可能达到线下教学不可能达到的效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打开自己的摄像头,在尊重隐私和自愿的前提下,展现其周边的生活世界。在课程实践环节鼓励学生拿着手机进入社区,去介绍他们所处的空间,解决他们空间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大学的网课,班级中有留学生身在海外,国内的学生也身处不同的城市,这种乡土性和世界性的融合是线下教学永远无法做到的。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将课本的理论与现实世界进行了连接,而且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情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林升栋系该院教授)

作者:林升栋 李芳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18日第7版版名:理论周刊·学校教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