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参加10余场面试,通过率100%,一半以上为大型上市公司,入职公司年薪20w+,这是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智慧会计专业1901班本科毕业生和运泽晒出的求职“成绩单”,新人小白竟成“OFFER收割机”,他是如何在职场“狂飙”的?

大一就规划职业生涯 逐步清晰“职业画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段经典对话,‘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那要看你想去哪里?’”初入大学的和运泽因为没有选上心仪的专业而消沉了一段时间,大一时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课和参加的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让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大学规划和职业目标。在对自我规划不断进行摸索与调整的过程中,和运泽取得了“职业生涯规划”课100分,职业规划大赛全国三等奖、全省二等奖的好成绩,也初步确定了成为一名管理会计师的职业目标。

确立了目标后,和运泽马上行动起来。“首先我要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转到会计学专业,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对照学校跨院转专业条件,和运泽在学习上下足了功夫,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转入会计学院,并通过选拔进入会计学专业(智慧会计方向)创新实验班。

智慧会计方向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课程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运泽说,学习这些课程是一场“双向奔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在每一次重大课程项目中尽力做到完美。“学习效率出奇地高,啃完一本500多页的专业书籍只花了20多个小时。”通过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和运泽对数据分析挖掘有了更深的理解,兴趣也更加浓厚,最终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画像”——数据分析师。

拒绝“内卷”寻找属于自己的“捷径”

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学习优秀奖学金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学习成绩优秀的和运泽并没有非常浓厚的“绩点情结”,他拒绝“内卷”,更看重个人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会花很多心思去寻找“捷径”。

获第五届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第二十七届康腾全国商业案例分析大赛三等奖(0.5%)、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财经素养大赛会计案例赛道银奖(1%)、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应用大赛决赛三等奖、第五届普译奖全国翻译大赛决赛三等奖(4%)……无论是商业案例、财务分析、股票报告、数据建模比赛还是翻译大赛,他总能在短时间内创造一个“奇迹”,获奖率从0.5%-10%不等。在和国内外众多高校神仙打架的比赛中,他也能临危不惧,带领队员努力拼搏,因为他勇于接受挑战的气质,队员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和老板”。

除了用比赛检验专业水准,和运泽还积极参与剑桥大学&澳门城市大学、麦吉尔大学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等海外交流项目,并且都拿到了全额资助名额,进一步将视野从国内扩大至全球。交流期间和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互动,真切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同思维碰撞出来的火花,从来自各行业领域精英的授业解惑中汲取养分。此外,他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志愿活动,比如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志愿者、“阳光公益”暑期支教等,努力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支教中的和运泽(右二)

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早在去年9月,和运泽就收到第一份“数据分析师”的offer,并且拿到了五位数的薪酬。除了提早规划让自己具备目标职业的相关技能和素养,在求职过程中,和运泽也精心设计简历、自我介绍,提升面试技能。

为了与数据分析师的意向岗位相契合,和运泽用一个数据公式将自我介绍串联在一起,以数字和字母作为起始点留下记忆点。精妙巧思让他在一堆面试者中冲出重围,在面试伊始就给不少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 “面试达人”,和运泽不喜欢看面试套路、背模板话术,平时擅于反思、评估和复盘,并写入一个文件中定期更新的习惯让他在回答面试问题时得心应手。在一次面试过程中被问到“过往经历中有没有遇到重大失误,为什么?怎么解决的?”和运泽便从他的“文件夹”中选取了参加股票分析报告比赛时失利的案例。

在求职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去年秋招正式签订了一家国企后,和运泽却于年前突然被告知,由于公司战略调整,岗位缩招,还没入职就被“裁员”。虽然能够理解企业的特殊情况,但和运泽仍不免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看到学校寒假期间推出的求职个体咨询服务,我第一时间咨询了就业指导中心的李慕原老师。” 在老师的积极鼓励和自我心态的不断修正后,和运泽重振旗鼓,再次投入了开学后的春招大军,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斩获十余份offer。“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学校推出了‘一对一’咨询服务、简历面试指导等就业指导举措,主动寻求老师们的帮助、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也是成功求职的实用妙招。”和运泽告诉记者。

采访期间,和运泽已签约浙江一家大型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师岗位,虽然离毕业后入职还有一段时间,和运泽已开始实习,希望尽快完成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这场努力了四年、厚积而薄发的‘双向奔赴’如今尘埃落定,虽然还是职场‘小白’,但是我有信心不断‘进阶’!”

通讯员 施卫娟 黄汇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