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芙蓉区以“体验式公民教育”为抓手,在区内30所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传统节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的社会“小公民”。通过采取“试点学校先行先试,其他学校主动参与”的模式,依托30所中小学试点校的辐射推广,在全区中小学形成“体验式公民教育”的良好氛围。三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开放活动70余次,被国家、省、市级媒体报道300多次。

健全三个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区教育局成立了德育工作项目化管理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育科科长兼任,明确项目管理人员,建立工作团队。各试点校也相应成立工作小组,由校长、主管校领导、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社区人员等组成,做到组织规范、责任细化。二是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德育项目化管理工作专项经费,用于“体验式公民教育”建设工作及表彰奖励,做到经费保障、专款专用。三是评估考核机制。区教育局制定并向局属学校印发了《芙蓉区中小学“体验式公民教育”德育项目实施方案》《德育项目评估考核办法》《德育项目评估细则》等系列文件,做到管理制度、创建标准、操作办法、评估方式等内容清晰明了,档案规范。在区域层面,坚持平时考核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区教育局采取月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常规指标纳入常规视导,每周定期下校检查;特色指标纳入期末综合评估,一年一评,推动项目稳步实施、内涵发展。在学校层面,实施常态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各试点校设计各具特色的成长记录册,强调“常态关注”和“发展性评价”。如燕山小学“爱心存单集”、楚怡小学“优佳”体验卡、育华小学“八礼三仪”护照、马王堆小学“千千成长手册”、曙光路小学“学生公共空间个人评价手册”等,各校用充满童趣的方式及时记录孩子的变化,推进德育项目科学、持续发展。

强化三支队伍一是发挥专家团队的引领作用。强调过程管理、注重培训指导。除了每年对校级管理干部进行德育项目通识培训外,区教育局每年开展“体验式公民教育”德育项目工作研讨会、总结观摩会,邀请省、市专家领导进行专题培训和评估指导。二是发挥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坚持“每月一培训、期期有主题”。每月工作例会上,以微讲座、主题沙龙、小组分享等形式进行交流,使全区德育工作者呈现专业化、知识化特点。同时,要求各试点校将“体验式公民教育”内容纳入校本培训范畴,组织教职工全员参与。三是发挥家长的协同作用。整合校外优质德育团队资源,通过社区志愿服务站、校外德育基地、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公众号、家长学校、家校通平台、班级群等渠道和媒介,充分利用“三位一体”育人平台,让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形成强大的德育工作合力。

打造三大平台一是公益活动平台。联手区少年宫开展“阳光假期”公益体验活动,包含“开心假日”训练营、“蓝丝带”公益活动、“流动科技大篷车”等内容。二是素质拓展平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题推进等资源优势,构筑全员参与的校园主阵地。首先,依托课堂教学有效渗透。鼓励教师充分发掘教材本身具有的德育因素,寻找本学科、本社团开展体验式公民教育的内容。如浏正街小学国防教育读本进课堂,育才三小书法、跆拳道进课堂等,“小小新闻发言人”“我们爱科学”“手作达人”等社团、三点半课程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参与体验。其次,依托德育课题深度带动。如燕山二小法治教育、火星小学孝心教育已申报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同小学职业体验教育正式立项教育部重点课题。最后,依托主题活动稳步推进。如育英二小、育才三小每年召开学校“少代会”,学生代表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育华小学开展“八礼三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联合区素质教育基地平台开发、打造“体验式公民教育”主题课程,内容涵盖劳动实践、心理体验、消防演练、急救技能等多个领域,每年组织全区五年级和初二的学生分周次进行四天三晚的集中体验。三是社会实践平台。联合社会资源,通过基地共建、主题联谊等形式,与省博物馆、省少儿图书馆、区法院、区交警大队签订校外基地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小小讲解员”“执勤小交警”等体验活动百余次。各试点校也相应扩充校外实践基地,让其在项目实施中发挥作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