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课件,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如果这17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读后感课件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

篇1:怎样写读后感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加深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进一步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3.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一篇例文,加深认识读后感和学习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一)教师出示例文,学生读例文,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学生反馈,教师检查。

1、刚才我们一起品尝一道“名人招牌菜”,这是一篇什么文章?(读后感)

2、什么叫读后感?(写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

3、品一品:你觉得这道“美食”怎么样?好在哪里?

评一评:请你给这道“美食”打分(满分100分)。

4、加深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首先一定要读懂文章,领会中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感”从何来呢?其次就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写的一点来写。)

5、举例:就拿“滥竽充数”的故事来说吧,我就有两个感受“一个是没有真本领,早晚要“露馅”;另一个就是我们不能给不学无术的人提供吃“大锅饭”的机会。我觉得第一个更贴近我们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6、师小结: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而且表达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最常见的就是先简述原文,然后谈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先写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再联系到文章内容,然后谈自己的感想。但写的时候要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感想与文章内容穿插起来写。一边结合内容,一边谈感想,有点夹叙夹议的味道。

二、读优美词语,积累词语。

学无止境 掩卷长思 手不释卷 茅塞顿开

孜孜不倦 翻来覆去 催人泪下 扪心自问

惭愧不已 难以忘怀 振奋人心 催人奋发

要求:读准确,读流利,懂意思,快速记。

三、阅读美文——流沙岁月

(一)、学生阅读,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聊一聊:

1、请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清楚地写出自己感受的或想到的。

2、你觉得自己是一只正在酝酿“珍珠”的河蚌,还是一只贪玩的河蚌?

(二)读了《流沙岁月》一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吧?心有所思,就诉诸笔端,一吐为快吧,把你的感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模仿下面的题目自己拟定题目。

1、准备着,时刻准备着——读《居里夫人》有感

2、《眼睛的话》读后感

3、同是除夕夜——《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逻指导。(第二课时)

五、点评习作,学生再次修改习作。

附板书设计:

读是基础

感是重点 联系实际 有感而发

观点明确 叙议结合

格式正确 过渡自然

附例文及故事: 勤能补拙

——《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读后感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异它开时的明艳,却不知当时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汗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读了《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这句话像火花一样,闪耀在我心间。

成功,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可是成功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爱因斯坦对成功的秘诀做了科学的概括:w=x+y+z,即:成功等于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及少说空话。这也正是爱因斯坦的成功之道。我认为,这三个条件中艰苦的劳动,即“勤”是首要的条件。因为勤能补“拙”。

爱因斯坦小时侯也不是超人的“天才”,甚至有人说他是个“笨蛋”。可是促使“笨蛋”成为“天才”的,不正是这个“勤”字吗?爱因斯坦深信天才出于勤奋,他用勤奋去弥补自己的“笨拙”。为了彻底弄清一个问题,他比别人多花几倍的时间,终于用汗水浇开了成功之花,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勤能补拙”,我也有深深的体会。我有个朋友叫源源,我俩一般大,经常在一起玩。有人说我比她聪明,平时背一篇课文,我总比她先会背。背完后把书一仍,就算完事;源源却拿着书一直在背,直到彻底背熟为止。刚开始写作文,我也每次都比她写得好。后来,她对我说,她一定要把作文水平提高。因为她平时不怎么爱说话,所以我不相信她作文会有多大的进步。但她不管这些,坚持每天写日记,三天写一篇作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作文水平果然提高了。

这使我认识到:“勤能补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勤奋去弥补自己的笨拙,用汗水浇开那美丽的成功之花。

篇2:《假如》课件

《假如》课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会认6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汉字。

3.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入题

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有求必应的潘多拉的盒子,你希望用它变出什么呢?假如你有一张神奇的飞毯,你想到哪儿去?假如你有一盏阿拉丁神灯,你想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假如我们拥有这些神奇的法宝,我们会让梦想飞扬,看来想像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如吧。(板书课题:23 假如)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词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每人读一小节,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相机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3.指导识字。

(1)学生圈画生字,自己初读,并想办法记忆字形。

(2)学生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字形的,老师及时评价并给予帮助。

(3)同桌之间利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识字效果。

(4)出示词语卡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认读词语。

三、再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想想作者要用马良的神笔画些什么。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我想给画( ),让它们( );我想给画( ),让它们( );我想给画( ),让他( )……。四、个性化阅读,体验情感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自读延伸.

1、自己最喜欢哪一小节,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师生对话交流。

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小树在冬天面临的寒冷,作者要给小树画上一个金色的太阳,这样小树就不怕寒冷的袭击,能安然地渡过冬天,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绿化我们的地球,说明作者爱护树木。

第二节,小鸟是地球上可爱的精灵,找不到食物时会饿死的,作者要给小鸟画上一些米粒,这样小鸟就能快乐地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

……

3.让我们带着情感把喜欢的那一节再读一读、师生评价,

4.小结,激发情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作者希望用马良的神笔画一个太阳温暖冬日的小树,想画一些米粒喂养饥饿的小鸟,想画出一双腿让残疾的西西能快乐地奔跑,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想对作者说一句什么话呢?

二、拓展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1.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启发学生: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送给谁?帮他解决什么困难?(学生思考,放柔和的轻音乐)

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适时地从学生的语言、价值观、情感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

4.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两节诗句,写后让学生配上音乐读一读,欣赏自己的作品。

三、指导写字

1.观察“击、叹、泣、粒、腿、燕、幸、哭”等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着重指导写法。

例:“击”字写在田字格中间,上面一竖要出头;“叹”、“泣”、“粒”三个字是左右结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腿”字部件多,写时既不能分开,又要互相避让;“燕”字笔画多,要注意书写笔顺,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书空;“幸”、“哭”两个字是上下结构,注意上窄下宽。

2.学生书写汉字,教师巡回指导。

四、感知升华,扩展延伸,发展学生语言。

小作者极其渴望有枝神笔,但却不是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用来干些什么?

小结:前面我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吧!

篇3:愚公移山课件

愚公移山课件

教学目标

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四、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厝、陇断。讨论,要求同学回答问题。

然后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5.提问: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然后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6.总结归纳。

提问: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可归纳为: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要点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三、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要求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第六个“子”是愚公后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其中的“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

2.归纳疑问句。

(1)设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不为,……。

(2)反问:何苦而不平?

(3)疑问: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解释带点词: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无陇断焉(山冈高地)

四、课后练习。

篇4:田园风光课件

田园风光课件模板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及如何画一幅色彩风景画。

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阶段:

一、欣赏风光,引入课题:

1、谈话激趣,组织欣赏风光片。

2、提出问题:雪为何会呈现出黄色和蓝色 ? 组织讨论环境色、光源色对白色石膏体色彩的影响。分析、讨论风景画中, 白色物体的色彩变化。

3、总结,引入课题。

二、观察《田园风光》,练习从景物中提取色、彩,并讲述它的色彩变化,认识色相。

三、欣赏风景画《大地悠悠》,体会情感。

1、欣赏风景画《大地悠悠》 体会情感。

2、讨论:色彩的变化与情感的关系。

3、欣赏同类型的作品。

4、小结: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色调、不同的表现手法,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感受。

四、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师:“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3、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4、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5、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第二课时

示范画风景画 ,练习画风景画。

1、示范用铅笔淡彩作画,学生观察体会。

2、讨论、小结铅笔淡彩作画的过程。

①勾画轮廓②画出淡色③适当渲染④完成画稿

3、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4、作业点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件示范画的出示,教师的演示,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时间有限,空间有限,我们没有条件带孩子们到郊外去写生,所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水彩风景,所以我不得不对课本上的画进行简化,降低要求,学生才勉强完成了作业。看来,提高学生的水彩画水平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也不是仅凭教师的一腔热情就能实现,一定要有长远的计划才行

篇5:安全卫生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安全、健康地学习、成长。

2、通过学习有关卫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和预防传染病的意识。

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卫生防疫和预防传染病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要知道倍加珍爱生命,时时刻刻注意身心安全,让安全时时伴我行。所以今天,我们要上新学期的第一课:“安全第一、争创优秀班级体”。

二、新授内容:

(一)交通安全:

师: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安全的因素?我们应如何预防,做到自护、自救?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二)安全教育事项:

财产安全注意事项:

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不相互追逐、打闹、嬉戏;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2、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更不要在马路上滑滑板。

3、小学生在放学排路队时要头戴小黄帽,在雾、雨、雪天,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4、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学生课间安全注意事项:

1、上下课走路时,不要拥挤、打闹和做恐吓同学的恶作剧,防止拥挤踩x事故发生。

2、课间不要玩耍小刀、仿x枪等会伤及自己和他人的利物或玩具,更不能把管制刀具带入校内。

3、课间运动不要太剧烈,不要追逐打闹,避免撞伤或摔伤,要做到文明休息,保持课堂精力旺盛。

4、正确使用体育设施,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不要在单杠、双杠等设施上做危险动作,避免摔伤。

5、课间休息时,严禁学生私自外出,如果要看病打针等特殊情况必须经班主任老师同意,大人来接方可出校。

6、入厕不要慌张、拥挤,防止地滑摔伤和发生拥挤踩x事故。

7、课间同学之间发生纠纷,要及时报告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发生打架斗殴事件,造成不良后果。

在教室内活动应该注意:

1、防磕碰。目前大多数教室空间比较狭小,又置放了许多桌椅、饮水机等用品,所以不应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防挤压。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扎手,也应当处处小心。

3、防火灾。不要将打火机、火柴等带进校园,不要在校学里随便玩火,更不能在校园里燃放烟花爆竹。

4、防意外伤害。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用后应妥善存放,尽量不随身携带,不随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以防意外伤害。

防水、火、电、煤气等注意事项:

1、为防止溺水事件发生,小学生严禁到水库、平塘、河沟、水渠、井边等危险区域溜冰、玩耍和逗留。

2、不能用湿手碰插座,注意用电安全。

3、家里的煤气,用完要及时关闭,冬天预防煤气中毒。

4、发生火灾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5、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给你吃的不要吃,记住要拨打110。

饮食安全:

1、不饮生水,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菜,如果吃剩饭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不吃无卫生保障的街头食品;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这类食品如制作不当会产生有毒物质,绝对不吃三无产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3、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

(三)甲型H1N1和手足口病

注意事项:

1、对于那些表现出身体不适、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的.人,要避免与其密切接触。

2、勤洗手,要使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

3、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包括睡眠充足、吃有营养的食物、多锻炼身体。

4、每天早上和中午要对学生的手、口和体温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迹象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小结本课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有关安全卫生的问题。希望今后我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时时处处敲醒安全的警钟,让安全伴随你、我、他!

篇6:安全卫生课件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知道小学生要做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孩子;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手帕,口袋里不放脏东西;

3、初步养成衣着整洁,天天洗脸,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含手指头的卫生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爱清洁讲卫生光荣。

2、衣着整洁,天天洗脸,早晚刷牙。

3、不随地吐痰。

4、正确使用手帕,口袋里不放脏东西。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显微镜下的细菌录象或挂图。

2、一个脏孩子图片。

3、一个病孩子图片。

4、一块大手帕。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对比导入活动。老师请一位身体健壮、衣着整洁、讲卫生 的本班学生走上讲台,出示“一个脏孩子图片”。小朋友你们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2、创设情景明理。

(1)这个脏孩子不仅外表难看,而且在他的身上有许多小虫。这些虫很小很小,是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如果用显微镜一看,就很清楚了。这些小虫就是对我们人体有害的细菌。

(2)看挂图明理。

A这些细菌喜欢在脏东西身上生存,如果我们不天天洗脸,细菌就会侵入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如果不天天刷牙,细菌就会蛀空我们的牙齿。如果我们饭前便后不洗手,如果我们把手指头含在嘴巴里,细菌就会顺顺当当地爬进嘴里钻到肚子里。这些细菌到了我们肚子里“大闹天宫”,我们就会肚子疼,发高烧。

B出示病孩子图片。小朋友这些图片上的孩子为什么会生病?生了病的孩子能不能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活动?请学生讲讲生病时的体会。

教师归纳:我们要不让细菌侵入到身体中去,就应当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孩子。

(3)讨论明理。我们除了不让细菌侵入身体,还应当不让细菌传给别人。

A有时我们要吐痰,该怎么办?为什么不要把痰吐在地上?

B出示儿歌: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吐痰要入盂,养成好习惯。(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

3、学儿歌导行。

(1)我们怎么做才是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受欢迎的孩子呢?

学习儿歌:小朋友要记牢,衣着要整洁。天天要洗脸,早晚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含手指头。不要随地乱吐痰,手帕天天带身边。人人爱清洁,个个讲卫生。养成好习惯,大家都喜欢。

(2)对照儿歌,让学生讲讲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今后要改正。

(3)检查带手帕情况。提出问题:带手帕有什么用“你是怎样用手帕的?

A教师出示大手帕,边示范边讲解。

最外:面擦汗;打开第一层,擦嘴、擦手;打开第二层,擦眼睛。擦完后要叠好。如果大喷嚏时,打开手帕,捂住鼻子,不对着别人。

B集体练习,了解每一层,每一面的用处。

4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爱清洁讲卫生才能使我们健康地成长,希望小朋友把学到的儿歌记在心里,并按儿歌去做,让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教育与训练巩固与延伸

1、制订个人卫生检查制度,定期进行卫生检查。

2、与家长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共同进行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7:岳阳楼记课件免费

岳阳楼记课件免费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岳阳楼记课件免费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

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

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篇8:红楼梦课件

学习目标:

1、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如何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如何刻画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看当代小说,总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作者笔下的美女个个都是如花似玉,真是千人一面。《红楼梦》涉及人物四百有余,但曹雪芹却能做到各具情态。今天我们就以王熙凤和林黛玉为例,来感受曹雪芹浓妆淡抹各相宜的人物描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王熙凤:

后人在提到王熙凤时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有道理?结合文中对王熙凤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我们找到描写王熙凤的段落(5、6段)。描写王熙凤的段落比较集中,都在这两段。我先找位同学读王熙凤的出场。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是刻画人物的起点,是在读者空白的脑海中打下的第一个烙印,所以文学大师历来都十分讲究人物的出场描写。我们上节课所讲的贾宝玉的出场就采用了预先铺垫、设置悬念的方法。我们刚刚所读到的王熙凤又是怎样出场的呢?

设想:此时尊亲长辈在堂,远客初到,贾府上下个个循规蹈矩。突然,屋外传来旁若无人的笑声,王熙凤如众星捧月般出场了。这样的出场方式体现出怎样的人物性格?

——张扬。

这属于人物描写中的那种描写?

——细节描写。

接下来是什么描写?

——外貌。

记得读王熙凤的穿戴时,有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这么多,她怎么穿戴呀?作者为什么要对王熙凤施以浓妆?

——突出她的贪婪与俗气。

再往后是对王熙凤肖像的刻画。应该说,王熙凤是美丽的,因为她的眼是丹凤眼,眉是柳叶眉,可为什么曹雪芹在给她美丽的同时,又说她的眼是三角眼,眉是吊梢眉呢?结合后面那几句话分析一下。

俗话说:三角眼,吊梢眉,不是小偷就是贼。可见在人们心目中,这样的眉眼是刁钻的,狡黠的。结合后面几句和导读上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们更确信这一点。

再看她见黛玉时一系列的表现:先是恭维,继而拭泪,忙转悲为喜,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这一切只因为她的机变逢迎。她赞美黛玉的话,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做。

最后,我们看她一串的问话,一顿的嘱咐,一通的吩咐,捧茶捧果,回王夫人话,无不表现出她的精明能干。

看完了浓妆的`王熙凤,我们再来欣赏淡抹的林黛玉。

(二)林黛玉:

王安石曾说过:意态由来画不成。但在曹雪芹的笔下,人物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集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于一身的一代才女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美。

与王熙凤的盛装不同,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刻画只注重肖像,正如老舍先生所言:真正美丽的女人,是绝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文中对黛玉的肖像描写,是分三次完成的。

1、众人眼中的黛玉;

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

3、贾宝玉眼中的黛玉;

这三次描写虽观察者不同,但结论都一致,那就是林黛玉是一个美丽娇弱的女子。

其次我们再来看林黛玉进贾府后一系列的语言、心理、动作。这些描写是散落在文中各处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1、辞大舅母:知书达理(语言描写)

2、择座:(1)第10段,贾政、王夫人处;

(2)第12段,贾母处吃饭时;心思缜密(心理描写)

3、对读书的回答:(1)第12段:只刚念了《四书》。

(2)第14段: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谨小慎微(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

课文中,曹公以变化多端的说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暗示衬托,或以衣饰精雕细刻,或用比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五、布置作业:

1、赏析《红楼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2、课外阅读原著,扩大对《红楼梦》的认识

篇9:红楼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眼光,领会人物的美感。

(一)“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脂砚斋评价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黛玉进贾府

发展:黛玉拜见贾母及众人

高潮1:初见王熙凤

继续发展:拜见二位舅父

高潮2:宝黛相见

结尾:安排住宿

(三)贾宝玉的形象

1、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

王夫人介绍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

黛玉忆母言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提问: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1、外貌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2、摔玉的情节。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3、《西江月》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贾宝玉:他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功名利禄,争取个性解放、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和叛逆精神。

4、作业

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

篇10:观潮课件

周 密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1、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文章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2、重点与难点

1.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3.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 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问题与方法

1.从“既望”着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地

2.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原题是《浙江观潮》,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看,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周密在直接描写潮水之后,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描摹了钱塘江潮的波澜壮阔的气势。

3.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4.“虽席地不容困也”中的“虽”与现代汉语中的“虽”有何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虽”一般作“虽然”解,而这句“虽席地不容闲也”中的“虽”应解为“即使”。

古代汉语中的“虽”一般情况下都解为“即使”。

五、学与练设计

1、认读

给加点的字注音。

(1)艨艟数百 (2)倏()尔黄烟四起 (3)溯()迎而上 (4)而僦()赁看幕

根据拼音写汉字。

(1)如lu3平地 (2)吴儿善qiu2者数百 (3)出没于jing1 波万ren4 中

解释加点的字。

(1)既而渐近既而: (2)吞天沃日 沃: (3)人物略不相睹_略不: (4)披

发文身: (5)方其远出海门 方:

填空。

(1)海_银为郭,江_玉系腰。

(2)水爆_,声如_。

(3)腾身_,而旗尾略不___

2.整体探究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1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3.背读。

文章描写细腻而精美,自选一节记背。(解说:认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习得;赏读是阅读的难点,其操作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腻而不杂乱的原则,它体现了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背读就是语言的积累。)

3.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

六、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_江干: (2)珠翠罗绮溢目:_溢目: (3)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_倍穹:

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人多?

3.分别写一个与下列短语结构相同的短语。

(l)江干上下_ (2)珠翠罗绮. (3)车马塞途____

4.这一段中没有一句话写到潮水,是否可以删除本段?

合作探究

湖心事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余奴(手)()一小舟 (2)雪淞沆()砀() (3)拥毳()衣炉火 (4)有两人铺毡()对坐 (5)崇祯()五年十二月

2.翻译。

(1)是日,更定矣。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4.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备课人:张建国

篇11:古诗课件

古诗两首课件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望洞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教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让学生背以前学过的刘禹锡的《浪淘沙》。

3、学生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四人小组合作解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体会诗名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篇12:《古诗》课件

《古诗两首》课件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篇13:工艺美术课件

工艺美术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品种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方式结合学生回答,逐步深入阐述主要工艺美术种类的成就特点。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相联感受其文化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三、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四、教学过程:

(一)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门类众多,品种十分丰富。本课仅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品种加以介绍,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和多姿多彩的面貌。建 议补充本课未能选取的其他重要工艺品种如漆器、金银器、景泰蓝、服饰、家具、竹木牙角雕刻等内容,或就当地的工艺名品及学生感兴趣的品种加以介绍。

(二) 授课方式当灵活多样,尽可能安排一次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工艺美术展览或工艺美术生产机构,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艺美术的了解。

(三) 工艺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鼓励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现有条件,自已动手临摹、制作工艺品,并以之与中国古代优秀的工艺作品作比较,以进一步领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因材施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等特点。

(四) 本课的内容可以与中国历史、地理、语文的相关内容衔接起来讲授,如彩陶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与青铜时代、丝绸与丝绸之路、玉器与“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等,启发学生综合掌握所学的知识,使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深入。

一 导入

提问1:提到中国的古代工艺美术,我们脑中会闪现哪些工艺品?

展示老师与学生准备的真实物件,指出青铜器、丝绸、陶瓷、漆器、玉器、金银器、景泰蓝等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代表性品种,即工艺的分类。

提问2:我们准备了这么多的.工艺作品,想不想知道与它们有关的背后知识?

二 讲授新知

A 丝绸

提问:说出与丝绸相关的成语?推出中国丝绸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1.丝绸种类

2.以《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为例,分析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B 瓷器

1.提问:汉唐以来,除陆上的“丝绸之路”,你知道另一条海上通道是什么? 播放各国留有中国瓷器的图片及片断“陶瓷之路”(历史短片)

2.分别介绍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

在学生已知信息中进行扩展及延伸,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入主题 文学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进行知识逐步深入阐述,是学科整合的体现 利用多媒体艺术补充学生课外资源。通过提问、欣赏、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进而逐步深入阐述新知识。扩充学生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认识。

分析《人面鱼纹盆》、《青花八吉祥纹扁瓶》,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

3.简介陶瓷之路,景德镇瓷器,唐三彩 。

C玉器

提问:玉的象征意义?

欣赏当代画家李爱国人体系列指出人体即玉,并分析《玉凤》、《白玉雕桐阴仕女》艺术特征。

引出玉文化概念

D 青铜器

提问:你知道的中国最早的金属器?

通过几件作品简介青铜器的历史及艺术特点。

E其他工艺品种

补充了课本未选取的其他重要工艺品种如漆器、金银器、景泰蓝、服饰、家具或当地的工艺名品及学生感兴趣的品种加以介绍.

教师总结:工艺美术涉及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不仅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丰富和改善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体会到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篇14:《与人为善》课件

《与人为善》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善良是无私的,要是非分明,要见诸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榜样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等,懂得什么是与人为善的品德,懂得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

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无私和博大的,要是非分明并见诸行动。

三、教学难点:

善良特征中无私、博大如何理解?二者联系与区别,与人为善何来幸福感。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视频欣赏:《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

结论:1、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

善良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美德。归结起来:善良就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过渡:一颗善良的心有哪些特征和要求呢?

(二)活动探究:

探究一:

材料: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想法。

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

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我想和她搞好关系,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

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她一把。

设问: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你如何看待助人为乐?

结论1:善良之心应该是无私的。

探究二:材料:阅读课本P50页社会风景 一只手套

小组讨论:

①你怎样理解女老板态度的转变?

②阅读以上故事,你感悟到怎样的人生道理?

结论2:善良之心是博大的。

探究三:材料:视频《东郭先生》

设问:为何说东郭先生是视力正常却是色盲,并授予他有眼无珠奖项?你如何看待东郭先生的行为?

结论3:与人为善也需要区分是非对错。

探究四:设问: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吗?你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结论4:善良要见诸行动。

总结: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1、什么叫与人为善

2、什么叫善良?

2、善良的要求是什么?

①、善良是无私的。②、善良之心是博大的。③、与人为善也需区分是非对错。④、善良要见诸行动。

探究五:材料:观看视频《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

集体讨论:帮助他人有什么意义?

归纳总结:

帮助他人有什么意义?

(1)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

(2)“给予”让我们体验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

(3)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与作业

篇15:翠鸟课件

人教版翠鸟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赤褐色、衬衫、疾飞、泛着、吹泡泡、逃脱、锐利、摇晃、饲养、希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翠鸟图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为什么?

2、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鸟——翠鸟。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的鸟?指名说

3、揭题,读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②画出文中生字新词,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

③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找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方法揭示: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学情况。)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①分节指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②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方法提示: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待讲课文时再充分交流。让学生重点谈谈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

③启发学生质疑问题。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并思考: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的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

①理解第1句。

指读,启发学生说出:通过读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板书:小爪:鲜红)然后齐读第一句话。

②理解2-5句。

A指读。

B启发学生说一说,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翠鸟羽毛鲜艳的?并理解“鲜艳”的意思。(板书:羽毛:鲜艳)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C投影出示文字及翠鸟外形的彩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齐读投影片上的文字。

D教师提示:作者在写翠鸟羽毛时,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启发学生说出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③理解第6句。

A指读,启发学生说出这句话写了翠鸟的什么?(板书:眼睛: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B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板书:小巧玲珑)

C齐读第6句。

3、师小结。

①启发学生说出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板书:外形)

②启发学生说出对翠鸟外形的看法。(板书:美)

③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抓住特点,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4、指导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让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师生议答。

(1)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活动的?

①学生读出描写翠鸟活动的语句。(即第二自然段的两句话,并找出相关的动词。)

②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用得准确恰当。

A让学生演示“贴”的动作,理解“贴”的意思,进而体会翠鸟飞行的低,动作轻盈。

B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疾飞”、“一眨眼”的意思,通过“疾飞”“轻轻地停”这组动作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翠鸟飞行得很快,动作轻盈。

(板书:疾飞)

(2)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翠鸟捕鱼的?

①指读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明确作者写翠鸟捕鱼是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过程来写的。

②理解1、2句(捕鱼前)。

A通过“悄悄地”“露”“吹”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小鱼的机灵。

B通过“难以逃脱”“锐利”“尽情……还是……”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写小鱼机灵,意在突出翠鸟更机灵,目光特别税利。

③理解第3句(捕鱼时)。

A投影出示句子:

B找出翠鸟捕鱼时的.动词。(板书:蹬……飞……叼……贴……)

C引导学生通过对“蹬”、“飞”、“叼”、“坝”、“飞”这一系列动词的理解,体会翠鸟捕鱼动作的熟练连贯,迅速敏捷。

D出示翠鸟捕鱼的彩图,让学生描述翠鸟捕鱼时的情景。

E齐读这句话。

④理解第4句话(捕鱼后)。

A指读第4句,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摇晃”、“荡漾”的意思。

(板书:苇秆……摇晃水波……荡漾)

B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早已叼着小鱼飞得无影无踪了。翠鸟捕鱼就在这眨眼之间,就更衬托出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板书:动作敏捷)

(3)翠鸟捕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

我们的脸为什么有些发红?

①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②在渔翁告诉我们翠鸟飞很远来这里,是想和我们做朋友。

③我们听了感到惭愧。

2、教师小结

是啊!鸟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的歌声、色彩、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而且许多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才对。

3、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五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

2、自学生字;

3、抄写生字并进行扩词练习。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学着翠鸟的样子来写一写

篇16:丑小鸭课件

北师大版丑小鸭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以读代讲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即:面对别人的嘲笑不要灰心、不要自暴自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2、从丑小鸭出生后的不幸遭遇,理解为什么丑小鸭会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精彩两分钟:(讲成语故事)

二、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丑小鸭这一感人的童话故事,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11个生字,并且知道了这是一个只( )变成( )的故事。

2、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丑小鸭会遇到什么样的遭遇?它的心情会怎样?它的命运又将如何?)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将在这节课共同学习。

三、新授。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觉得丑小鸭真的丑吗?(丑、引读:他的毛 嘴巴 身子 美:引读:竟是 的羽毛, 脖子,张开 的翅膀。)你从哪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哦,原来他小时侯是丑的,长大了变的美丽了,那么,它从丑到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他的成长幸福吗?随之板书:丑 美

(一、)体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师:带着这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来读读第3、4自然段。

1、师:读了课文你觉得丑小鸭来到世界上生活的`幸福吗?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知道的?现在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到丑小鸭的遭遇部分读一读,用铅笔画出你认为最能反映丑小鸭生活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问题提纲)

① 找出课文中描写丑小鸭的不幸遭遇的词语或句子。(用“除了… …都… …”说一句话。)

② 你能感受到丑小鸭什么样的心情(孤单、悲伤、可怜、无奈)。

③ 能有感情地朗读。

2、师:请一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有关句子(课件上所提示的句子),其他同

学闭上眼睛想象。再一起体会丑小鸭孤单、悲伤的心情。齐读!

3、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丑小鸭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受尽了欺负,历经了磨难,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憧憬着自己美好的理想,请一个同学读第6自然段,思考你能从哪句话体会出来?读一读。(重点体会“惊奇”“羡慕” )什么是惊奇、羡慕?为什么它那么惊奇羡慕?(他们的样子那么高贵,姿态那么优雅。)用“那么… …那么… …”说一句话。从这里你能读出丑小鸭是在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吗?学生答。短暂的开心过去后,冬天的寒冷又接踵而至,丑小鸭又将面临什么样的考验?

3、小组齐读第6自然段。引:冬天到了,天气变冷,湖水结冰,丑小鸭又怎样了呢?(昏倒)

(二、)体会丑小鸭的快乐

师:丑小鸭被善良的农民救走了,那他后来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第7、8自然段)

1、师:你看到了什么?(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非常快乐。)

2、师:想自己读一读吗?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师:丑小鸭原来很丑,现在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你猜一猜丑小鸭这时会有怎样的心情?(惊喜)你能读出来吗?朗读指导。男女赛读。体会当时丑小鸭的兴奋心情。

咱们回过头来看看丑小鸭的成长经历:他从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他经历了—— 那么多磨难、挫折,但他—— 从不灰心,联系你自己的成长故事说说你从丑小鸭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那老师读了课文后也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有信心,一定会发现自己超越别人的地方。那么谁愿意读这部分。

(三、)升华、感悟

地上的鸭子、猫、公鸡都仰望天空、看见美丽的白天鹅发出了( )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慨,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些什么?从题目中选择一题,然后交流。(出示:1、对丑小鸭哥哥姐姐说……2、对鸭妈妈说……3、对小鸟及猎狗说……4、对农夫说……5、对丑小鸭说……)

同学们,安徒生不仅写了《丑小鸭》还写了很多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你们想知道吗?老师建议同学上我们的图书室、书店去看看。也请你们课后把课文中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

篇17:食品科学课件

活动目标:

1、观察新鲜食物与晒干食物,比较他们的不同。

2、观察、判断晒干食物被热水泡过后的变化,了解食物的若干种保存方法。

材料创设:

人手一个一次性的杯子、菜干、萝卜干、白木耳、黑木耳、紫菜若干,新鲜的青菜、萝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品尝萝卜干,与新鲜的萝卜比较。

1、说说吃的是什么?是用什么做的?

2、比比萝卜与萝卜干的不同。

二、看看菜干,与青菜进行比较。

1、这是什么呢?

2、比比青菜与菜干的不同。

三、问答

为什么要把新鲜的青菜和萝卜变成干干的菜干和萝卜干?

四、回忆

生活中吃过哪些食物也是晒得干干的?教师分别出示幼儿讲到的黑木耳、白木耳、紫菜。

五、它们都可以吃,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我们怎么吃呢?(幼儿讨论)

六、观察浸泡过程,进行判断。

1、把它们放在水里泡,会有什么变化呢?

如果变大,会变得怎么样大呢?(幼儿判断)到底和你们说的一样吗?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自由选择食物,亲自用热水、冷水来浸泡,观察食物在水中逐渐膨大的过程,推断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冷水泡的与热水泡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4、小结:同学们,大家知道多少会变的食物的知识了呢?

★ 学课件

★ 成本会计课件

★ 电磁铁课件

★ 生命科学课件

★ 空城计课件

★ 太阳系课件

★ 法国号课件

★ 勾股定理课件

★ 课件教案

★ 珍珠鸟课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