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普子胥
出品|网易科技《态℃》栏目
见了三位部长,和曾毓群吃了顿北京烤鸭,在上海发表一通热情洋溢的讲话后——
【资料图】
胡子都来不及刮的马斯克,在中国逗留不足两天,便匆匆乘上飞机,向着太平洋的另一端飞去。
不过,更多的象征着友谊、真金白银、以及未来无限可能的飞机,正在从世界的各个角落,共同奔向东方。
一、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一个马斯克心满意足地从中国回去了,更多的“马斯克”还在路上。
马斯克密集刷屏的三天时间里,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在上海参加了摩根大通中国投资峰会,与他一同出席的,还有星巴克CEO纳思瀚,以及辉瑞等多家跨国公司的CEO。
同一时间里,SK集团副会长徐镇宇、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候任亚洲总裁穆提卜·哈勒比、安谋公司(ARM)首席执行官雷内·哈斯也与中方高层相继会面。
甚至,连全球第一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集团(LVMH)董事长兼CEO伯纳德·阿诺特,也将计划本月访问中国。
而刚刚将英伟达带上万亿市值宝座的英伟达掌舵者黄仁勋,也敲定了下周抵达中国。
一场自2023开年以来,国外企业高管密集访华的浪潮,越发澎湃:此前,苹果CEO库克、英特尔CEO基辛格、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还有大众、西门子、阿迪达斯的CEO,空客、欧莱雅、阿尔斯通的总裁等,来自世界各地成百上千的外企高管和商团,正在密集涌向中国。
大幕正徐徐拉开,而精彩还将继续。值得肯定的是,在库克、马斯克后,未来,仍将有更多类似量级的跨国企业CEO访华。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这一切,或许正如咨询巨头麦肯锡谈到全球未来机会在哪里时,所说的那样。
二、全球最大的市场
“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我们并没有应变计划。中国只有一个。”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英伟达5月底公布一季报前一天,黄仁勋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不无担忧地表示,现在的英伟达面对中国市场,多少有点放不开手脚。
实际上,在AI浪潮爆发的2023年,黄仁勋引领下的英伟达虽已成为第七家“万亿美元俱乐部”美国上市公司。然而,支撑其英伟达万亿市值的一半营收,则来自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英特尔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今年4月,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在北京一场活动演讲这样说道。虽然不及英伟达对中国的严重“依赖”,但在2022年,英特尔中国区营收171.25亿美元,仍占这家公司营收的27%。
更不要说,马斯克与他的特斯拉:中国,贡献了特斯拉全球最大产能以及第二大市场,被称其“下金蛋的鹅”,更是其司全球生产的“心与肺”。
“我带着深深的敬意来到这里。”
而在消费品市场,星巴克CEO纳思瀚说得更有情商,但也足够直白。他谈到,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是12杯,日本是200杯,美国则是380杯。中国增长空间很大,将继续投资中国,到2025年中国市场将开到9000家门店:“希望未来中国将成为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市场。”
“摩根大通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在中国。”
而在“华尔街的意见领袖”的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看来,中国则是公司投资明确的方向,他在参加摩根大通全球中国峰会时,坚定地说道。
据报道称,摩根大通近四年通过新增牌照、增持证券等,持续扩大着在华业务。
三、轻舟已过万重山
密集的表态下,是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的越发重要且不可替代。
在疫情逐渐消退的2023年,中国巨大的市场孕育着巨大的机会。除了科技类的巨头,人们可以看到,从今年初,沙特阿美、大众汽车、汇丰银行等高管已经访问了中国,外企正在增加在华投资。
来华走市场、谈合作、签大单,不断加码,已经成为一种越发鲜明的世界经济趋势。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此前的3月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例行记者会上,就谈到,众多跨国公司高管深入考察了中国发展的环境,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他们普遍反映,中国市场极具吸引力,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当时,她披露了一组数据:今年以来,全国新签约的外资项目300多个,涉及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化工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领域。
而共享,就是共赢。外企高管更是深谙此道。
所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外企“朋友圈”正在渐渐变大:人们可以看到,库克一到中国就到三里屯苹果零售店与粉丝合影,也能看到马斯克对上海员工热泪盈眶地打“鸡汤”,以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盛情地说道,没有中国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但仅有一个全球第一大市场,还不足以解释外企密集访华的趋势。
实际上,历经长年发展,现在的中国在众多行业已经具有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比如,中国工业体系具有规模大、门类齐全的特点,不会因为某个行业发展处于低谷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比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31%,高于2017年的26%,几乎是美国17%份额的两倍。
而以特斯拉为例,2019年到2022年特斯拉在中国供应化比例一度从50%左右上升到95%。大到电池底盘,小到方向盘、安全带,特斯拉中国本土供应商几乎一应俱全,这令不少人直呼:“除了车标,其他全是中国造。”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不少地区和国家都在争相取代中国制造,但更多的外企,则不止一次且不得不承认,中国获得原材料以及为成品生产零部件的能力仍是无可取代的。
此外,随着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正为外企提供了发展的稳定环境与确定性。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3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也同步显示,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上升了4位,达到第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改善营商环境幅度最大的十个经济体之列。
中国贸促会2022年底,曾对16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99.4%的受访外资企业对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表示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兴业,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98.7%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和扩大在华投资。
不仅如此,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今年3月的报告中显示,中国在44项关键技术中占据37项,从而领跑全球。
在市场、供应链、以及技术加持下,外资对华投资规模也在逐渐攀升。
一份来自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9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而在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约合人民币12326.8亿元,同比增长6.3%,规模稳步上升。
正因如此,2023年开年以来,国际投资和咨询机构集体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例如,标准普尔更新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从2022年11月的4.8%调高至5.5%。
或许,当下太平洋彼岸的两大强国之间,仍会因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纠葛,而在台面上彼此冷落,但世界经济的大江大河仍在滚滚向前:那些庞大的市场、热络的投资、不断涌现的机会和可能,正在中国持续喷涌而出。
对此,“马斯克们”不会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