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董兆瑞)6月16日,近20个国家的40余名驻华使节、商协会、跨国公司负责人集体走进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通过实地参观“两区”打卡地,沉浸式感受北京高端产业前沿活力。在“走进‘两区’ 共享开放”主题沙龙上,使节和代表们深入了解“两区”建设在政策制度创新、营商环境提升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据了解,“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简称。其中,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开展改革开放试点,覆盖全市域,是全国唯一的综合示范区。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聚焦特定区域,开展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试点,拥有“3+1”格局:“3”是指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三个片区,涵盖海淀、昌平、朝阳、通州、顺义、大兴、亦庄7个组团,近120平方公里;“1”是指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区域近10平方公里,这也是我国唯一跨省级的自贸试验片区。


【资料图】

“两区”建设自2020年全面启动以来,近三年间跑出了开放发展“加速度”,“两区”的国际“显示度”也持续提升。去年以来,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围绕“驻华使节感知北京”主题,组织举办了10余场各具特色的参访活动,先后邀请驻华使节走入北京未来科学城、温榆河森林公园、天桥艺术中心、隆福寺文化中心等,全方位、近距离感受近年来北京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发展动能转变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两区”办、市商务局、市政府外办、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

专访

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

人民网:北京“两区”建设有哪些产业优势?

刘梅英: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优势突出,拥有近百所大学、百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00多所科研院所,每天有百余家科技创新企业诞生,有近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北京跻身前三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位居全球前列。

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是众多国家金融决策管理机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总部的所在地。金融业法人机构、从业人员、金融业总资产,均居全国第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金融业扩大开放,两大国际银行卡清算机构(万事达、VISA)、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惠誉、穆迪)、金融基础设施SWIFT的全资子公司等落户北京。

北京正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样板。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80%,服务业利用外资超过90%,服务贸易约占贸易总额的1/4,北京服务业优势明显。以生物医药为例,正呈现全面提速的发展态势,多项产业指标创历史新高,近几年,新增上市企业数量超过前些年总量,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北京正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近年来,北京数字经济领域年均新设企业超1万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达8000多家,人工智能、区块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国第一。2022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今年1月1日,《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北京数字经济迈入发展新阶段。

北京正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作为特大型万亿级消费城市,消费群体观念新、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品牌丰富度高,因此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全面引领着国内国际消费的增长。2022年,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4万亿元,800多家品牌首店落地北京。

人民网:“两区”建设为北京带来了什么?

刘梅英:一是扩大开放,服务外企共享发展机遇。北京通过“两区”政策,可以在一些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准营限制。一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准入政策突破。在全国唯一允许外商投资音像制品制作业务,率先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有关条件限制,率先放宽外商捐资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准入条件,首批允许外国专利代理机构来京设立常驻代表机构从事相关业务,等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两区”优势,扩大优惠政策实施范围。在北京,可将仅在自贸试验区实施的开放举措拓展至更大范围。例如,将只在自贸试验区实施的政策,通过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进一步覆盖到其他需要的区域,如在通州文化旅游区允许外商投资文艺表演团体,在特定区域取消外商投资信息服务业务(应用商店)股比限制,在全市向外资开放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外资股比不超过50%)等。

二是深化改革,持续优化开放环境。做好“两区”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统筹。推动外国企业和外国人高频事项“一站式”集成化改革,便利外国人来京开展科研工作全环节集成创新,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聚焦人才引进,推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3.0版,实施“国际博士后”引进计划等;着眼外企反映的热点、痛点问题,抓紧推进外资立法工作,为外商在京投资提供公开、稳定、可预期的法治保障;畅通信息渠道,在北京市政府国际版网站,多语种提供投资、旅游等信息,还可以访问专门面向外籍人士的“易北京”客户端、“开放北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或“开放北京”公众微信号,获得更多信息服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