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乒乓影视的一个新发展
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苏少伟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是当下热映的电影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由乒坛传奇瓦尔德内领衔的瑞典队异军突起,技术打法赶超中国。邓超饰演的铁腕少帅戴敏佳,临危受命,组建起一支并不被看好的新军。这支由负伤球员、失意老将、以及缺乏大赛经验的新人所组成的球队在1993年瑞典哥德堡世乒赛再次折戟,而面对巨大的质疑声,“男乒新五虎”永不言弃、刻苦训练、发挥各自优势,终于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打出了漂亮“翻身仗”,让中国乒乓球队绝地反击、重回巅峰。
我们有深厚的乒乓文化、有较长的乒乓历史、有浓厚的乒乓情感寄托。任何一项拿出来,都是乒乓电影的一个回忆。一句话,公共记忆的深刻性,是我国乒乓影视的一个鲜明特点。所以,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理解《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创作的背景、历史、人物意义。这是它的优势,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但也是它可能的弱点,甚至不好处理的点。之前,影视界中有这么一句话:乒乓是国球,要拍成电影却不容易。原因是,乒乓如果是单纯叙述人物的成长,乒乓球可能不如篮球、足球等热血。这就是说,要将“国球”转化为影视化的资源,确实需要一番艺术的锻造。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首先是讲好了体育故事。观看这部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它不单是对竞技场上的比赛进行简单复现,而是注重赛场内外、“国—家—人”的呈现与刻画。这使它跳跃了单薄的画面与场景,而尽可能地达到了多场面的联动。
还有一点,这部电影虽然可归为热血故事这一类型的影视作品,但这故事又不单是激情、励志、欢呼等,而呈现了多维度的情感网络,包括迷惘、失落、苦痛等,而后奋进、坚持。情感网络的交织,密集且多面,令人感受到故事情感的细腻。
导演盛志民曾认为:“体育影视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真实性。”从这个标准来看,《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确乎达成了一定的真实性。它的原型是真实的。包括技术、训练等都高度还原生活,整体叙事氛围贴近真实生活。在此举一个例子,据报道,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一些关键球的处理上,18位专业级别的乒乓球教练则会逐帧把关,成功复刻了国乒历史上的诸多“名场面”。此外,很多镜头,包括家庭生活、“五虎”的个人成长,也是对生活的“逼近”。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情感的真实性,迷惘、失落、苦痛,喜悦、获得、美满……这种情感,充沛而有温度、多维而不单调。从共情的艺术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无疑会让我们引起共鸣。总之,《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做到了语言真实、动作真实、情感真实、生活真实。
立基于真实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做到了超越性。学者刘汉文曾论述道:“体育电影要解决‘为什么而去比赛’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为体育题材电影的类型探索提供了可能。”回到《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这部电影,“为了什么”的问题始终笼罩着整部电影。说到底,体育影视要“从体育走向那些可以建立在体育之上的、起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价值本体”。这就是超越性的话题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超越性地表达了运动员(甚至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对力量、勇气、荣誉的追求和获得。正是这些,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生的厚度。电影中的人物,出现了家庭的各种矛盾、人生的各种难题、事业上的各种问题,但每个人物都在解决、都在努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是借《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故事,来表达我们对亲情、友情、事业的认识,而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升华成了家国情怀。
这几年来,包括《夺冠》在内等我国一众主流体育电影有一个共同的表达:在国家叙事背景下对纯粹个体生命状态和情感状态的深切关注。这是体育电影在新的社会文化、新的意义背景、新的接受语境中的自然变化。《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这方面也提供了新的成果和经验。它是一部讲好体育故事、传承体育精神的电影。
至此,我们可以概括《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一个特点:将体育运动真实的魅力呈现在受众面前,既要让观影者看到其中的专业性,也要让他们在镜头当中感受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