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穿越了六百多年历史尘烟悄然新生的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吸引着八方游人慕名而来。

在此徜徉田园风光、感受闽南风情的人们,往往被村落中水泥裸露、装修未竟的“烂尾楼”深深吸引。


(相关资料图)

走进其中,这些无声矗立的建筑,默默讲述着一代代爱国华侨的悠悠家国情。

最美“烂尾楼”,讲述家国情

从晋江市区驱车,只需一刻钟,即可到达位于新塘街道的梧林村。

背靠石鼓山,面朝梧垵溪,新建的福厦高铁和环湾高速环村横卧。

甫一进村,左边一幢风格颇为独特的建筑就映入眼帘——从外面看是欧式穹顶,内部却是闽南大厝的空间肌理;不同于村中的红砖古厝,其墙为钢筋水泥所建。

这是旅菲华侨蔡咸斜1930年在村里建的第一座钢筋水泥洋楼,叫朝东楼。

朝东楼占地七百平方米,主楼西南向,属二进四开间格局,共二层半,据说是由菲律宾设计师操刀,钢筋水泥多从欧洲运来。

在家家户户点油灯、烛火的年代,这座房子已经超前设计了电梯井,安装了电线。

如此精美的洋楼,为何烂尾了呢?

蔡咸斜当时在老宅旁建设此楼,本是为了叶落归根。

然而主体工程完成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时刻,远在菲律宾的蔡咸斜和儿子蔡怀真商定,暂停装修,将这笔装修巨资悉数捐出,支持抗战。

这一暂停,就再也没有复工。

用现在的话讲,这就是“烂尾楼”。

为感念这份家国情怀,村里的人亲切地称其为最美“烂尾楼”。

朝东楼现成为侨史馆。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梧林蔡氏起源和华侨下南洋谋生、实业救国、支援抗战、情系家园、热心公益等侨史。

在梧林村,华侨捐出房子装修款支持抗战的,不是个案。

顺意楼建于1935年,楼主蔡顺意常年旅居菲律宾,他深知华侨在海外生活不易,顾念华侨对家人故园的思念之情,在家乡梧林、厦门鼓浪屿岛和台湾各盖了一幢一模一样的洋楼做侨批馆,准备服务于国内的华侨侨眷。

但未等这些侨批馆完成装修,抗日战争爆发,蔡顺意义无反顾将所有资金捐出支援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蔡顺意家族又将该楼借予乡民兴办学堂,发展教育,被村民称为“旧学堂”。

如今,顺意楼则成为远近闻名的侨批馆、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实践基地。

古村落中最为壮观的“五层厝”是菲律宾华侨蔡德鑨的宅邸。

楼外部为钢筋水泥混凝土墙体结构,古罗马式艺术风格,大门采用闽南官式大厝传统构造。

抗日战争爆发之时,大楼主体亦未完工,蔡德鑨及其家族把装修款项悉数捐出。

这些“烂尾楼”,在梧林古村落中默默矗立了八十多年。

最大敬畏心,凝留住乡愁

除了“烂尾楼”,梧林古村落中还现存11幢洋楼、12幢番仔楼以及60幢闽南官式红砖大厝……这近百幢古厝洋楼里,盛满了闽南华侨浓浓的乡愁。

晋江是著名的侨乡,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说。

梧林就是典型的闽南侨村,这个常住人口只有1800多人的村子,海外华侨就有1.5万多人。这片让南洋游子们魂牵梦萦的故土,长期以来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2016年一度面临征迁。

枪楼,又名“修养楼”,建于1934年,罗马式洋楼。该楼为旅菲华侨蔡顺意与宗亲出资合建,既是海外归侨与乡贤聚会之所,也曾经作为放置枪支、保卫家园的碉堡,是旧时梧林村民保卫村落的要塞。面积虽小,但构造精巧,集中展示了罗马式建筑雕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

2016年,由于晋江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的建设,梧林原本在征迁范围之内。在进一步了解这些独特建筑背后的华侨故事和积淀的历史文化后,晋江市决定“整村保护下来,好好开发建设”。

当时的梧林,俨然一个“空心村”,发展步伐甚至跟不上周边村庄。进村的路都没有,垃圾遍地,多数村民外出打工,村中只剩老弱病小,“这开发得起来吗?”听说梧林要整村保护开发,全村的人都心存疑虑。相比村民的疑惑,更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晋江已经有个五店市了,没必要再花钱搞一个梧林。”

“五店市和梧林,一个是城市街区,一个是传统村落;一个没有原住民,一个有原住民和原生态田园;一个是闽南商业文化,一个是华侨文化,历史文化价值不同,意义不同。”在各方调研论证过程中,梧林古村落的完整性、艺术性、多样性、故事性均得到专家的认同。

2017年,晋江市对梧林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及保护性开发,拟建成侨乡文化博物馆、闽南文化后花园,与周边的集成电路产业园、闽台田园风光农业科技生态园共同组成福建省特色小镇——晋江“芯”小镇。

2017年3月21日,梧林传统村落项目指挥部正式揭牌。古村蝶变的大幕,正式拉开。

梧林的规划设计摒弃了传统的村庄规划大拆大建模式,立足于全面保护为先、从保护规划起步,整体的设计和建设,充分彰显了梧林人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决心。

最本真保护,联结古与今

梧林的老房子产权复杂,很多产权人远在海外。梧林保护开发的过程,也是加强故乡和在外华侨联络的过程。当时,街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三次赴菲律宾等地,拜访联络侨亲。带着照片影像资料,让多年没有回乡的华侨再次见到了老屋,跟华侨讲明梧林保护开发项目的意义、房子的用途、补偿方案等,争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保护好这份乡愁,梧林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秉承“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原则,严守“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理念,突出家国情怀、区域特色,科学规划布局,保留村落原有肌理。

如今,梧林启动村落整体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得到保护修缮,华侨建筑的文化内涵得到新阐释,梧林近代建筑群晋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梧林村,等候故人归

“谁都不会想到,梧林村能有今天。”一位村民感慨地说。在他的记忆中,儿时食不果腹,人均不到三分地,远在菲律宾的姑妈经常寄吃食和钱回来。“以前村里的学校、道路等都是靠华侨捐资建设的。”

曾经破败萧瑟的梧林,现如今通透清新,正成为闻名福建乃至全国的“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

75岁的蔡文诗在胸怀祖国楼住了好多年,并在此结婚生子。

胸怀祖国楼是菲律宾华侨蔡怀番和蔡怀紫所建。蔡文诗的爷爷和蔡怀紫的爸爸是亲兄弟,他和蔡怀番的二儿子蔡永周是发小,两人一起在旧学堂读书。直到1957年,蔡永周和母亲去了香港、菲律宾。

在蔡文诗的记忆中,他家经常收到海外侨亲寄来的“稀罕物”:有旱冰鞋、铁盒饼干、糖果针线……每有番客回乡,本地亲戚都会来探望慰问,十分热闹。

十年前,蔡怀番、蔡怀紫的后人还寄来10万元,捐建村小学教室。

为了留存这些与侨亲的联系过往,蔡文诗把家里和亲友珍藏的照片收集起来,在胸怀祖国楼做了个微型展览。“以后侨亲或者他们的后代回来了,希望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祖地、了解前辈。”蔡文诗说。

其心殷殷,其情切切。

如今的梧林,以最新的面貌,随时等候海外游子归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