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洛阳市针对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不完善、服务方式“机关化”、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不强等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抓手,对农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完善提升,打造融合各类服务的“乡里中心”,成为群众愿去想去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截至目前,全市3136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中已建成“乡里中心”1756个、占比56%,年底前可实现除少数偏远行政村外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乡里中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抓功能完善,着力打造便民服务总平台

坚持以“乡里中心”建设为抓手,打造融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治理和服务平台。

一是增强服务功能。以“乡里中心”为载体,整合便民服务、文明实践、技能培训、日间照料、托幼、卫生健康、农村综合服务等7项基本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增加电商直播、旅游服务等特色服务,构建“7+N”服务体系。

二是优化服务方式。扎实开展送戏、送医、送教下乡等活动,着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服务信息公开机制,建立服务事项清单、一周活动预告等制度,及时向群众公开服务事项和活动安排等,方便群众参与,并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拓展服务范围。聚焦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小事”,实施帮就医、帮咨询、帮购物、帮打扫、帮跑腿等“五帮”行动,以更加便民惠民的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抓布局优化,着力推动服务群众高质量

根据农村人口集聚程度,选择人口集聚的村和居住分散地区的中心村布局“乡里中心”。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着力压减“乡里中心”办公区域、扩大服务区域,不设村干部办公室和专门的办公场所,除小部分兼具服务和集中办公功能的区域外,其余场地均用于服务党员和群众,既实现有限空间内服务功能最大化,又有效促进村干部走出办公室到群众中开展工作。

二是实施“亲民化”改造。开展“拆窗口”“去柜台”行动,变隔离式、行政化的窗口柜台为开放式、无障碍的交流服务空间,面对面、零距离服务群众。

三是促进功能融合。采取“一室多用”“错时使用”等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拓展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在有限空间内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对部分面积过小、影响功能发挥的“乡里中心”,通过利用闲置用房等集体物业、整合周边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等场地,因地制宜实施改扩建,为建设“乡里中心”提供支撑。

三、抓组织建设,着力形成基层治理新纽带

围绕有效组织动员群众,依托“乡里中心”,建强群众自治组织、自乐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三自”组织,将党组织的领导嵌入其中,发挥“三自”组织动员和凝聚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一是推动“三自”组织规范发展。依托村民议事厅、乡风文明评议工作站、综治中心、乡贤会客厅等平台,组建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倡导向上向善的乡风民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技能培训中心等平台,培育孵化文艺、体育、科技等群众自乐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占领农村文化生活主阵地。依托志愿者服务站、志愿服务岗位等平台,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倡导助人为乐、和衷共济的美德良行。

二是强化党组织嵌入式领导。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鼓励党员干部尤其是两委班子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参加“三自”组织,视情况将党小组嵌入“三自”组织,吸纳致富能手、返乡乡贤特别是年轻人加入“三自”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三自”组织健康发展,更好把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是发挥“三自”组织治理功能。依托“三自”组织,常态化开展村内大事协商、矛盾纠纷调解、道德模范评选等自治活动,开展扶弱济困、环保清洁、治安维稳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村民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四、抓机制创新,着力实现工作运行长效化

坚持以机制创新破瓶颈、强保障,确保“乡里中心”长效运行。

一是深化放权赋能。县乡村三级联动,将部分行政服务事项委托“乡里中心”办理,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党团组织关系接转等业务办理不出村;对不能在村办理的业务,建立代办帮办制度,由村支书为第一责任人、村干部担任代办员,实行定期受理、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二是推动资源下沉。建立健全县级干部包乡联村、乡镇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等制度,乡镇工作人员按照“人随事走”原则入村办理下放业务,推动人向基层走;通过财政拨款、党费返还、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乡里中心”建设运行,推动钱向基层投;组织行业部门围绕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经费保障、人才服务等方面出台具体支持政策,推动政策向基层倾斜。

三是创新运营模式。在日间照料、托幼服务、技能培训、便民超市和电商物流等领域,运用市场手段引入专业机构或发动乡贤参与运营,探索“公建民营”“场地换服务”“收益共享”等“公益+市场化”运营模式,以经营性收入弥补公益性支出,既让群众享受到更多质优价廉的服务,又减轻“乡里中心”日常运行经济压力。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把“乡里中心”建设作为“五星支部”创建重要考核内容,将工作成效与资金奖励、评优评先、干部选用挂钩,引导基层建好用好“乡里中心”;对自乐、志愿等群众组织,通过补助活动经费、提供专业指导、评选优秀社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奖品等方式给予支持,推动各类群众性活动蓬勃开展。

丨来源:省委改革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