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徐牧心
(相关资料图)
编辑丨陈之琰
仅仅过去半个月,2023年最大一笔人民币募资就刷新了它的数字。
今日,达晨财智宣布最新一期综合基金创程基金首关,规模80亿元,首关金额超50亿。这是继5月18日启明创投官宣完成募集65亿后,人民币基金领域又一重磅消息。
此前达晨有创通与创鸿两支综合基金,规模分别为46.3亿元与68亿元,且均实现超募。本次创程基金再次创下纪录。
36氪了解到,此次募资较此前扩大体量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国资占比较此前的30%有所提升,其二是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多家险资。达晨方面介绍,此次创程基金的历史投资人复投率超6成,其中包括达晨团队及其控股股东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电广传媒继续高比例出资新一期基金。此外,LP中还有头部金融机构、市场化母基金、上市公司以及产业资本。
然而,国内VC/PE行业的最新数据则揭示了人民币基金领域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清科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国内新募集基金数量和金额分别为1601支、3532.1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6%、33.0%。投资案例数共1722起,同比下降44.2%,投资金额为1300.30亿元人民币,早期投资更是下降超60%。
达晨财智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说:“时代的钟摆来到了长期扎根本土的人民币GP一方。”经历过这几年创投行业的大变局,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但真正需要解答的问题是:哪些人民币GP真正有能力迎接时代的垂青?
随着头部人民币GP连续掷出重磅炸弹,身处这片江湖里的很多玩家应该意识到,留给自己的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
1. 人民币募资的唯一亮点
细观近期达晨、启明的两则募资消息不难发现,险资是支撑其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年初,启明创投合伙人邝子平就曾撰文写道:“保险资金成了人民币融资的唯一亮点。”启明最新一期出资者中,保险机构出资方从此前的2家增至8家,出资金额占到总规模的1/4。同在今年,君联旗下基金新增LP包括泰康人寿、大地保险等险资。
达晨综合基金此前亦有险资LP。参投了中图半导体、汇思光电等项目的达晨财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也曾新增多家险资LP如英大泰和、长城人寿等。据36氪了解,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公布的险资VC/PE白名单中,达晨近三年一直位列A类机构(在募投管退等标准体系中得分超过80),此次募资中险资数量有所增加。这也符合险资考察期长,但一旦发现认可的GP便会“抱团投资”的风格。
另一方面,这也得益于政策放开保险资金进入股权投资行业限制。2020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取消保险资金投资创投基金“单只基金募集规模不超过5亿元”限制。
政策松绑使得险资对于股权投资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动作。今年4月20日,有超10家险资共同出资成立了一支规模近340亿的基金。有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年底,保险行业总资产超过27万亿,保险投资运用余额超过25万亿。而作为保险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资产类别,截至2022年底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上市和未上市)余额达到2.34万亿,比2021年增长五百多亿。清科数据显示,2022年险资LP披露的出资金额约达1000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6.7%,占比相较2021年提升1.7个百分点。
本土GP都在渴求险资,险资池子里的水也在日益上涨,但保险资金也是公认的“难拿”。
险资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对风险的厌恶。作为机构LP,险资很少会出现在新基金的首期LP名单里,track record与白纸黑字的“IRR+TVPI”、“DPI”、“IPO”等业绩指标,是其首要考量的硬性指标。
从这些标准反观达晨,其能力经受住了险资的考验。在管规模近400亿元,在风云变幻的股权投资世界中走过了23年,是一家难得的不仅“活下来”还“活得不错”的人民币基金。过去三年,达晨更是收获了48个IPO,向LP分配了超过百亿的资金。
36氪整理数据发现,2019年科创板开闸以来,达晨投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23家,占公司总数的4.53%。其中,达晨在创新疫苗企业康希诺,汽车后市场企业道通科技中均收获40倍以上回报,中望软件则上市当日市值冲破300亿,达晨获得20倍回报。
过往的业绩和时间的加持,是达晨管理如此巨额资金的底气。对此,达晨财智高级合伙人邵红霞表示:“通过 20 多年的深耕,我们搭建的产业生态日益成熟,正不断实现着投资生态的复利。”
2. 达晨的中庸之道
曾经,达晨是众多人民币基金中最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向美元基金学习的那一个。同时,达晨也坚持认为“跟着政策走,坚持投资中国”,是团队能抓住市场红利的原因。两条看似矛盾的路径反而成了达晨最具特点的投资方式。
典型的案例是机器视觉企业凌云光。2022年7月,凌云光登陆科创板,开盘市值高达150亿,成为这一年达晨收获的第六个IPO。至此,达晨已在高端制造领域投出了7000亿市值。而这是达晨4年前豪掷3亿参与凌云光A轮融资的回响。
一方面,达晨敢于采用美元基金的经典打法——在早期看准了下重注;另一方面,达晨对于如何在本土做股权投资、如何为LP带来回报,有一套体系式的打法。
据36氪了解,科创板推出后,达晨内部设立了指挥部和行动小组。哪些被投公司适合通过科创板上市、这些公司分别适合与哪些中介机构合作、如何与监管审核机构沟通,种种细节都有详细的规划。有相关人士告诉36氪,对于被投在科创板上市,达晨“不仅有团队,而且有考核。”
此前在接受36氪专访时,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曾如此总结达晨的特点:“我们向美元基金学投资的勇气、敢于重仓,然后更本土地把这些用到硬科技的行业赛道上。达晨并不像一个很土的传统人民币基金,又不像很性感的美元基金。我们希望兼容并蓄。”
截至目前,达晨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军工等领域布局超过730家企业,累计捕获1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历史投资75%投向了硬科技领域,近三期基金这一数据上升至 85%。项目领投占比超过七成。
在众多此消彼长的美元基金与人民币基金的叙事中,达晨无疑是一家独特的本土基金。它曾募集过一支美元基金,又坚定地放弃,然后“全仓中国”。在众多人民币GP玩着自己游戏的时候,它也不讳言向美元基金学习方法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最近一段时间,有几家头部美元基金先后到达晨学习,“达晨成了新的好榜样”。其实,币种从来不是判断好投资的标准,好的投资永远服务于企业、创新与社会发展。
在宣布此次创程基金50亿首关的消息时,刘昼提出,中国创投行业已真正进入“募资-投资-上市”的内循环时代,更具体的解读是“人民币募资-科技投资-A股退出”。他告诉36氪,“达晨将以‘科技+安全’为主要投资方向,继续发挥自身‘行业+区域’双轮驱动的优势,向进一步的深度专业化和准产业化发展,挖掘和培育优质‘水下项目’与‘隐形冠军’,围绕投资产业链做好生态服务与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