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农科普


(资料图片)

与普通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儿呢?

很多人不理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每家本来就少,为什么还要撂荒?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种地太不赚钱了!

我们经常一斤小麦价格,不如一瓶矿泉水的价格贵。

种一亩地小麦,从种到收要经过好几个月时间,期间要防治病虫害和除草,耗费人力。但是,一斤小麦的价格一块多钱,还没有一瓶普通矿泉水贵。

这样一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就下挫了,为了生活,只能外出打工。因此,农村里的地就会出现一些撂荒的情况。

要想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无非是从提高粮食价格收购水平、增加补贴和向田地要产能。这样,农民种地利润增加了,自然种地的人就会多。

所以,要想向地要产能,就要建设和改造农田,使其成为高标准农田。

那么,与普通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儿呢?

一、旱能灌,涝能排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轻商。甚至,古人会将政务的智慧和天时结合在一起,认为一个季节必然有其所对应的政策用以实行,否则会导致农业生产紊乱,社会不稳定。

但是,我们知道,一般农田受自然条件影响,旱了可能会绝产,涝里也能绝产。所以,我们要让农田的旱能够灌,涝能排,就要建设和改造成高标准农田,使其旱能灌,涝能排。这样一来,产量有保证,收入自然就会多。

二、适合大型机器作业

由于,很多人外出打工去了,家里的地怎么种呢?按传统的方法会耗费很多人力,把人和农田绑在一起了,就没有时间出去打工了。

所以,要把普通农田改造成“田成方”,“渠成行”。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让这些农业机械能进入到农田去。像我们现在的普通农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农业机械大型设备进不去,农民又去打工了,家里的地就没法种了,干脆就撂荒了。

总之,国家建设个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就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提高田地的产能,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增强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对于,建设和改造高标准农田,国家拿出的补贴是很大的。比如,农机补贴一年才200多亿,而高标准农田的补贴,一年要拿出上千亿。

所以,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后,无论自然环境怎么变化,它的粮食产量波动是越来越小的。

2023年,从目前来的统计数据看,截至3月底,今年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约为1942万亩,占年度任务的24.3%。

据有关部门评估,把普通农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后,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到20%。甚至,有的地区还能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目标。

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后,使农田抗灾减灾水平更高。

另外,据相关统计,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后,大大促进了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水24%~30%,节电30%以上,节药19%以上,节肥13%以上。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就会水涨船高。

当然,高标准农田是作物的温床,要防止成为“贪腐”的温床。花了那么多钱,好不容易建成了,最后不能用,是农民最不想看到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