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7月25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承办的“顾颉刚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顾颉刚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会议现场
顾颉刚先生的工作单位与合作单位领导分别致辞,纪念顾颉刚先生的学术成就、缅怀他开宗立派的学术风范。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指出,顾颉刚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上古史、历史地理和民俗学等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史学的成长、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纪念顾颉刚先生,不仅要学习他的治学方法、治学理念,更要学习他高尚的情操以及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把顾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学术遗产和精神财富转化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源泉,转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致辞
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指出,从1954年到1980年,顾颉刚先生长期在历史研究所工作,担任所学术委员,完成了国家交办的二十四史点校工作,所里委托的《尚书》今释今译工作,为本所的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巨大贡献。顾先生作为开宗立派的学术大师,创建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他为学科发展组织学会、创办刊物、培养人才,这些经验对现在的学科建设还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顾先生勤奋治学,一生撰写两千多万字的学术成果,由本所顾潮研究员整理为62册《顾颉刚全集》,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追忆顾颉刚先生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缘起和始末,以及他编撰国语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情况,称赞顾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位著名“员工”。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回顾自己在编辑出版《顾颉刚全集》与搜集“顾颉刚文库”藏书信息编辑《顾颉刚旧藏签名本图录》之经过。他指出顾先生曾帮助胡适,给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提出过修改意见;顾先生强调学术研究要秉持客观态度,在今天仍需继承与弘扬。
王震中、孙晓、孙靖国、赵世瑜等学者,分别就顾颉刚先生在成立古史辨派、点校二十四史、创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民俗学等方面的成就和建树,做了专题发言。沈长云、黄天树、常玉芝、宫长为、张越、刘宗迪、晁天义、徐义华、孙亚冰、赵鹏等学者也先后发言,从多个角度总结和阐释顾颉刚先生的学术成就,认为顾先生创建古史辨学派,倡导疑古思想,主要是利用中国本土学术资源发展出来的学术创造;除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以外,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四个打破”思想,放在今天仍可指导古史与古书的研究,如研究殷商史就需要从古书中甄别出真正的商代史料,做到“以商还商”;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顾先生的学术思想促进了学界对古史的阐释能力,实现了人文研究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从先秦史学的发展看,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也可用来剖析周代史官的史学体系与诸子百家的史观,能够启发我们重新认识《山海经》等古书中的古史系统。此外,与会专家还介绍了顾颉刚与王国维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取向,顾先生利用甲骨文、金文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他治《尚书》过程中对古文字材料的重视。
当天下午,古代史研究所各研究室负责人以“顾颉刚先生与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为主题展开座谈。刘源、赵凯、戴卫红、刘子凡、解扬、郑任钊、李花子、孙靖国、赵现海、邵蓓等室主任,结合自已阅读顾先生论著的体会,介绍顾先生在各自领域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在创办刊物、组织学会、培养人才、发展学科方面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刘江介绍了顾先生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期间的学术活动与组织工作。大家认为,顾先生能够打通学科畛域,重视研究历史规律,注重从社会思想角度研究先秦秦汉史,重视边疆史与西北考古,重视传世文献,读书时常作细致读书笔记,行文生动有趣,这些治学取向与研究方法至今值得重视与效仿。此外,顾先生作学问求真务实,同时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现实关怀,现在也应该学习。比如他写《中华民族是一个》,就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分化与瓦解祖国而作的。顾先生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创办刊物和学会,擅长组织学术考察,热心培养年轻人才,均卓有成效,这对今天学科发展工作也很有启发。
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总结时指出,顾颉刚先生是开风气之先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成就博大精深,需要进一步阐释与继承。顾先生不遗余力地提携后学,培养人才,以实际行动投身于民族救亡工作,值得今天历史研究工作者学习。在他诞辰130周年之际,古代史研究所举办纪念活动和座谈会,进一步加深了对顾先生学术精神与治学理念的认识,这对于中国古代史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定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