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铜梁县安居镇,一群青年农民在踩水车,为自家农田灌溉。甘博/摄


(相关资料图)

在中国摄影圈,流行一句话:“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不过,对于富裕阶层来说,这个不成问题。

1917年,大清朝结束才五年时间,一位27岁的美国公子哥,带着他的团队来中国四川旅行。那个年代的摄影发烧友,当然也是有钱、有闲,还要有文化修养的人。

这位公子哥叫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是美国宝洁公司创始人詹姆斯·甘博的孙子,典型的“富三代”,自然不差钱。而且,他还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一位高材生!

“光圈F8,快门1/250秒,感光度ISO200,大家一起拍!“这是当下摄影圈的奇葩现象,一群土豪大爷是这样玩摄影的。

不过,名校毕业的西德尼·戴维·甘博,从不聚众拍“糖水片”,而是一位年轻的人文地理专家,摄影只是他进行人文地理考察的工具。1908年第一次踏上当时还是清朝的中国时,就一直对中国非常神往。

下面,一起来看一下,106年前,甘博在中国四川(直辖市重庆当时属于四川)拍到了什么?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是黑白照片,进行手工上色后,才成为彩色照片的。

重庆,长江边的挑水工,他们是后来著名的“棒棒军”的前身。当时使用的是木桶。

两位做煤饼的大爷。当时不做煤球,而是这种更简单的煤饼,用于冬天取暖做饭。

中国以孝敬父母、敬仰先人为美德,照片中,家属为逝者烧纸钱。

四川潼川,两位小哥在锯木头,用于做棺材。当时流行土葬,要用很大的树木来制作棺材。

长江风光,江面上有帆船,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四川奉节城(现属重庆)的南大门,后来建三峡水库后,此处风景已经消失了。

四川万县的万州桥,现在属于重庆了。在弯曲的拱桥上,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亭子,既美观又实用。

重庆铜梁,一位纺纱的少女,她惊奇地看着这位美国摄影师。

河边的一台水车,水车的作用,是把河水从低处运至高处,在机械化时代之前的农业社会很常见。

四川盛产食盐,年富力强的四川人正在盐市交易,当时使用大型杆秤。

一位老爷爷正在编草鞋,使用稻草制作。不过,只有小编觉得老爷爷特别像神仙吗?像老寿星——南极仙翁。

一位烧炭炉的少女。因为照片是手工上色的,真实的衣服颜色,应该不会如此鲜艳,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服饰要保持低调,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石佛场的一个稻草市场。小编是江西人,农村经常使用稻草来喂牛、取暖、盖房、造纸,但从未见过稻草交易市场。

一位106年前的四川大爷,正在炫耀他的财富——累计13500个铜板。他带那么多钱在身上,到底想干嘛呢?真到要用大钱的场合,直接使用白银,不更方便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