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杜苏敏

停薪、没钱报销、员工频离职,国内原创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以下简称AD)药物“九期一”(GV-971,以下简称“971”)背后销售团队疑似动荡的消息再度引发业内关注。

5月16日,据深蓝观报道,971华东某团队部分销售人员工资停发、人员动荡,纷纷离职。报道称,2022年10月,华东某城市的一位971医药代表称其工资突然停发了,奖金也没了。


【资料图】

971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谷制药”)研发。2019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971上市,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上市以后,关于971的争议始终未能停息。一方面是来自业内对其有效性和作用机制的质疑,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就曾多次炮轰971及其主要发明人耿美玉。另一方面,971背后团队也多次传出裁员、欠薪等负面消息。

曾遭专家喊话应停止国内销售

据深蓝观报道,有971销售团队的员工透露,目前其所在的团队虽然每天依旧开晨会汇报工作,月底该压货压货,但“报销还是不给报,客户的一些相关费用不给走流程。”报道提到,留在公司的医药代表并不是不想走,但因为此前垫款较多,平均每个在职的医药代表都垫了几万元。

此外,一位已经离职的971医药代表称,很多销售人员都在去年工资停发前后选择了离职,到了2023年年后,这个城市的医药代表“一个组只剩下3个人”。

事实上,早在2021年6月,971销售团队就曾被曝出员工大批离职的消息,离职起因被指由于绿谷制药971团队区域总经理为了让业绩亮眼,隐瞒了奖金政策变化,胁迫医药代表进货所致。爆料还提到,在这些优秀销售人员离职后,领导为了达成招聘人数第一,不惜聘用了毫无相关背景的员工。同时,管理人员为了销量对产品进行随意定位,缺乏学术素养。

对于这些爆料,绿谷制药曾回应媒体称,具体事件仍在调查中,爆料内容中存在部分不属实的信息。但具体哪些信息不属实,绿谷制药方面并没有回应,此后也未披露事件调查结果。

2021年年底,绿谷制药又被曝出在971纳入医保目录不到一个月之际,将其医保谈判团队裁撤。彼时,有绿谷制药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裁掉971医保谈判团队可能与绿谷制药对今年971最终进医保的价格不满意所致。

2021年12月3日,971被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根据绿谷制药官方公众号,该药由每盒895元降至296元,降幅超过65%。按每月4盒计算,患者用药费用将由原每月自费3580元,降至1184元。

不过,裁撤医保谈判团队的消息遭到了绿谷制药的否认,绿谷制药相关工作人员曾回应媒体称,公司一直都有正常的人员调整,并不存在因为医保谈判事件而裁员。

另一方面,绿谷制药始终未对外公布过销量相关的数据,在纳入医保之后,971的销量更成了一个谜。在971销售团队被曝员工大批离职时,多位接近绿谷制药的人士曾表示,971的销量情况“不是很好”。

这样的消息与971刚上市时的风光形成了反差,2020年1月,971被曝出在上市后短短23天就取得1.79亿元的销售业绩,期间甚至还出现过断货的情况。

就971销售团队被曝停薪、员工频离职等情况是否属实及971目前的销量情况等问题,5月16日,时代周报记者向绿谷制药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暂无回复。

除了背后团队多次被传裁员、欠薪等负面消息外,971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在业内也一直存在争议。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就曾多次发文质疑971的有效性。2020年7月,饶毅在期刊Cell Research发文,就耿美玉团队于2019年发布关于971的文章表示关切,称“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种药物有这么多的靶点可以治疗或缓解同一种疾病”。

2022年5月,在971国际III期临床试验曝出已经停止的消息后,饶毅再度发文炮轰971,表示“停国内销售才是改弦更张第一步”。

药物研发失败率高达99.6%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呈缓慢渐进性加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人,该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认、视觉空间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人格和行为改变。

然而由于致病机制成谜,AD领域却是新药研发的“重灾区”。《科学美国人》曾刊文提到,AD药物研发被公认为所有药物研究中失败率最高的,达99.6%。此外,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披露的报告也印证了AD药物研发的艰辛。报告显示,从1998-2017年,全球有146款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终点”,其中仅4款成功走向市场。

超高的失败率也让AD药物被称作“研发黑洞”。美国药物生产与研发协会的33家跨国企业会员就曾透露,已经有超6000亿美元投入AD药物的研发,但是一直没有研发成功对因治疗的药物。

截至目前,FDA批准上市的AD药物仅有8款,分别是他克林(Tacrine)、多奈哌齐(Donepezil)、利斯的明(Rivastigmine)、加兰他敏(Galantamine)、美金刚(Memantine)、美金刚多奈哌齐复方制剂(Namzaric)、阿杜那单抗(Aduhelm)、仑卡奈单抗(Leqembi)。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轻症AD患者超过1000万人,治疗费用为2.65万美元/年。另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共超过55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到7800万人,到2050年则将达到1.39亿人。

庞大的患者群体背后是巨大的未满足市场需求,有分析人士指出,AD药物将是下一个“PD-1”级别的“大单品”,预计全球潜在的市场规模在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96亿元)至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93亿元)之间。

为此,药企们也在加紧布局AD药物的研发。智慧芽全球新药数据库显示,截至5月16日,全球研发中,共计305个含有阿尔茨海默病适应症的药物处于临床前,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中,已经进入三期临床的仅有31个。国内参与AD研发赛道的药企也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为仿制药研发。

2022年5月13日,绿谷制药发布公告称,971国际三期临床将暂停实施。对于该项临床实验暂停的主要原因,绿谷方面表示:一是由于全球新冠疫情反复导致患者脱落率增加,导致研究质量降低,研究成本增加;二是由于全球经济大环境导致融资难度加大,销售现金流受疫情影响难以持续支出逐步扩大的临床研究资金需求,采取保守策略。“不会放弃其布局国际化市场的远期目标,各项条件成熟后将会重启国际三期多中心临床研究”,绿谷制药曾表示。

在AD新药方面,除绿谷制药外,今年3月,恒瑞医药(600276.SH)子公司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抗Aβ单克隆抗体SHR-1707注射液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Ib期临床试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

此外,先声药业(02096.HK)则于2021年6月斥资超5亿美元引进2款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成为国内较早引入AD创新药管线的企业。据企业公告,2022年2月底,由先声药业和德国企业Vivoryon合作在中国开发的AD在研新药SIM0408获批在中国进入临床试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