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马潇潇在埃及留影。作者供图

小时候读《一千零一夜》,我曾无数次憧憬过开罗。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绘,我至今记忆犹新:“未见过开罗的人等于未见过世界,她的土地是黄金,她的尼罗河是奇迹,她的妇女就像天堂里黑色眼睛的圣女,她的房子就是宫殿,她的空气柔软得像芦荟木般香甜好闻令人喜悦。开罗怎能不是这样的呢?因为她是世界的母亲。”

机缘巧合,学习阿拉伯语的我踏上了前往埃及的留学路。在埃及学习生活了10年,成长了许多。回想起对埃及的初印象:土黄色的旧城区、疾驰的老车、虔诚祷告的穆斯林信徒……走在路上的悠闲行人,扑闪着大眼睛充满好奇地打量着我。这种平凡、独特的场景,莫名使我一下子就融入到了这个城市之中。

从课堂到校外,这些年,我走近当地民众,走遍了开罗的大街小巷。还记得跟各种面孔的出租车司机谈天说地、与小商贩讨价还价、和房东交流请教……我学会了当地俚语方言,听惯了阿拉伯特色乐调,慢慢地,从陌生到熟悉,这个神秘国度的面纱被我一层层揭去,之前所有关于开罗的想象都融化为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回想起来,在金字塔脚下、在神庙门口、在哈利利市场,埃及的人与景像影片一般开始在我脑海一帧帧播放。

当夜幕降临时,埃及变得热闹起来。当地人开车飞速,脾气暴躁的小巴司机放着震耳欲聋的音乐,肆意地穿梭在开罗的大街小巷。咖啡馆里坐满了看球赛的人,一杯红茶、三块白糖再加一壶水烟,他们享受着齿间的快乐。如果支持的球队获胜了,整条街都会爆发出激动的欢呼,马路上的司机们也因广播中的胜利而兴奋鸣笛。有时,还有人因球赛失利而气急败坏,球迷的吵架声能惊动潜伏在城市垃圾堆里的流浪狗,好一个不消停。但正是这样的市井场景,令夜阑下的埃及鲜活生动。埃及的文学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就在这样喧哗闹嚷的咖啡厅里完成了他的三部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说到埃及民众,大部分热情好客。据我观察,出行时如果需要帮助,会有很多人上前来。例如有人受伤,路人多会伸出援手将他送医;有时向当地人问路,他们甚至会放下手头的事情直接带我过去。

我即将结束这10年的埃及求学生涯,离开这里。想起在埃及经常有人说:“一朝浅饮尼罗水,万水千山总恋她”。是啊,喝过尼罗水的人总会再次回到埃及的,期待重逢的那一天。

(作者:马潇潇,系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博士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