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的生产车间内,10多名员工正在分拣海带结、装袋过秤、过塑封口、打包装箱,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他们都是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职教班的学生。

学生小林(化名)在纸上颤颤巍巍地写道:“我在学校很开心,在车间更开心。”小林除了写字时手抖动、说话缓慢之外,与正常孩子无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林的外婆陪着他在基地实践,她说:“孩子家庭很困难,听说如果能掌握技能就会被聘为企业正式员工。很感谢学校的安排,这样非常好,能帮助他更好融入社会。”

近年来,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探索学校与社区、企业、社会的融合教学,帮助残障少年生活自理、融入社会,自立自强。该校现有18个教学班,236名学生。这些特殊的孩子在生态化社区融合教学模式中,各项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并掌握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然而,残障少年进入企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校企融合首先是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在学校的沟通下,要有企业能接受我们的学生,其次是学生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员工的融合。”该校校长林文强说。

在学校的不断努力下,2020年,爱心企业霞浦县海津食品有限公司专门腾出了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将其作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并指派专职师傅与教师们一起进行教学。同时,该企业还专门成立霞浦县恒友爱心食品有限公司,为残障少年提供定向培训,把职业训练课程化。

如何把本土资源和特教孩子的就业有效融合,探索出可复制的特殊教育融合模式?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多次举行“心手相连”爱心企业进校园座谈会,寻找拳头产品和爱心企业,谋求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机制,让更多的社会团体支持特教学生就业,减轻社会负担,同时运用网络媒介,呼吁更多爱心团体、爱心人士向特殊群体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国家也出台方针政策,加强对辅助性就业学生的扶持资金保障和对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辅助就业机构的运营资金补贴,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关爱残障少年的行列。”林文强说。

2021年11月,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联合海津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爱心慈善基金会,探索残障少年“庇护+支持”的就业实践模式,保障残障少年的生活。

“帮扶弱势群体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海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其介绍,2021年10月,他们与6名特校残障学生签订了辅助性就业合同,2022年9月又与6名学生签订了辅助性就业合同。

小锦(化名)是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与海津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辅助性就业合同的学生之一。看着自己包装的风干海带结、海带片和制作的手工作品、陶器等出售并获得收入,小锦非常开心,他终于能有一技之长,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了。

“从安排学习技能到成立公司办企业,让残障少年过上有尊严的劳动生活。”林文强表示,未来学校将联系更多的爱心企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生活自理、经济独立。(记者黄星)

[ 责编:田媛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