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讲述人: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李涛

我出生在四川省绵阳市,但从小跟着外婆在农村生活。夜空中的萤火虫、稻香远飘的水田、清澈见底的溪流时常萦绕心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进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工作,开始关注城乡教育问题。之后,攻读硕士、博士,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做了博士后,一直致力于农村教育研究,对农村青年的关注越来越多。


(资料图片)

时代变迁,农村教育也在悄然改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更多青年愿意扎根乡土、反哺故乡,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农村未来的发展之路。

2013年以来,我与团队对我国中西部20多个省区市的偏远乡村学校展开了大样本定量调查,又在四川和广西对农村教育展开了长达三年的田野驻村调查和定性研究。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奔赴乡村,参与到乡村教育、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之中,为改变乡村社会默默努力。

现实中,乡村青年教师多来自农村家庭,平时居住在乡村学校周围,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日常乡土经验。近年来,非师范生比例在快速升高,更容易发挥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优势。乡村青年教师正在为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注入强劲动力。

比如,很多乡村青年教师肩负着控辍保学、教育扶贫、农业指导、安全检查等多项社会职能。在脱贫攻坚中,他们通过“结亲”“交友”等方式走入农村贫困家庭,利用项目帮扶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他们中的很多人,与农村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示范与推动作用。记得有位青年教师曾对我说:“我的梦想就是让乡村孩子学知识、做好事,让他们有能力改变自身、家庭和家乡的面貌。”

近几年,有很多农村青年学子选择回乡创业就业,为家乡发展尽己所能。我负责的“疫情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课题组于2020年开始对应届毕业生展开年度追踪调查。研究发现,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间,“教育领域”都是农村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占比最高的行业,农村籍毕业生比城镇籍毕业生更倾向于去县城及以下的基层就业,也具有更强烈的基层创业倾向。

这些宝贵的调研经历,让我看到有更多青年正扎根祖国广袤土地,为乡村振兴贡献聪明智慧。如今,有更多力量充实到我们的研究团队,也有更多毕业生投身乡土中国。作为一名学者,我会带领更多学生潜心治学,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 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5日 07版)

[ 责编:张倩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