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嘉和生物发布公告称,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告知,杰诺单抗(GB226)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新药上市申请未获批准,这也是现有公开报道中首次被拒批的国产PD-1。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包括有超过20种亚型,各亚型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部分亚型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全球没有PD-1产品被批准用于该病的治疗,因此,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对于相关适应症产品的审评更为谨慎。”嘉和生物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解释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历时三年未能获批

嘉和生物成立于2007年,品管线涵盖乳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以及血液肿瘤,2020年,在港股上市,也是首家在港上市的中国肿瘤免疫治疗公司。

据了解,外周T细胞淋巴瘤属于罕见病,是一种罕见而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每年新增患者在1.3万—1.6万人,患者数量相对较少,市场空间有限。不过,患者一线治疗效果不理想,30%的患者会发生耐药,18%的患者会在2年内复发,12%的患者会在7年内复发,而只有40%的患者会获得长期生存。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尚未有PD-1单抗被批准用于该疾病的治疗。

嘉和生物似乎有意将PD-1靶点差异化,避免赛道内卷。2020年,杰诺单抗就向国家药监局递交了上市申请,于同年7月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且被纳入拟优先审评,申请上市适应症为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

2022年年报中,嘉和生物曾表示,杰诺单抗成为首款NDA获得国家药监局接纳的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PD-1,嘉和生物还预计将在未来的半年至一年内推出杰诺单抗。

如今,历时3年,杰诺单抗最终被药监局拒批。

2023年6月9日,据国家药监局官网,嘉和生物的PD-1产品杰诺单抗注射液未能获得药品批准文号。随后,6月12日,嘉和生物发布公告,证实了此消息,杰诺单抗上市申请未获批准。

据嘉和生物官网,杰诺单抗是一种靶向免疫细胞PD-1的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其可通过选择性阻断双重配体(PD-L1和PD-L2),恢复免疫系统识别和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拟开发用于治疗多种晚期实体瘤。除了对PTCL的临床研究外,该药在治疗宫颈癌、罕见肉瘤、原发性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等多个适应症上都开展了临床研究。

该药曾从中国各地32个研究中心招募了102位患者,做过一项多中心、开放、单臂的II期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该药治疗复发或难治性PTCL患者有显著的疗效。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评估该药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6.3%,PTCL主要亚型均能获益,其中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ORR可达58.3%;此外,既往接受西达本胺治疗失败的受试者仍有33.3%获得缓解。

对于此次被拒对公司的影响,嘉和生物在港交所公告中强调,公司预计其他临床试验或公司其他候选药物的开发进展将不会受到影响。

上述负责人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款PD-1早已不是公司的核心产品,从2022年开始,嘉和的核心产品就转变为GB491(CDK4/6)、GB261(CD3/CD20)和GB263T(EGFR/cMET/cMET)三个双多抗产品,这三个核心产品进展非常顺利,此外,合适的PD-1 适应症选择(combo)也在考虑之中。

内卷严重亟待破局

此次国产PD-1被拒并非无迹可寻。

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PD-1和PD-L1的结合,使T细胞能够正确识别癌细胞,实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因与传统癌症治疗的放化疗方法不同,PD-1/PD-L1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也被认为是抗肿瘤治疗的“杀手锏”,更被誉为广谱抗癌药。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指出,全球PD-1/PD-L1单抗市场预计于2025年达到626亿美元。其中,中国PD-1/PD-L1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5年达到519亿元,在巨大的市场下,因此国内企业均有所布局。

国盛证券研报显示,目前,国内已有11款PD-1/PD-L1抗体获批上市,其中国产产品7款,进口产品4款,获批适应症1—8种不等,并在持续拓展中;另据药智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关于PD-1/PD-L1临床试验登记数量累计有657条,涉及企业150余家,其中已有183条处于3期临床阶段。

按照肿瘤部位分类来看,针对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的靶点研究竞争最为激烈,每个适应症均有超过10个新药在研。此外,淋巴瘤等5个肿瘤竞争激励程度中等,每个肿瘤有超过4家药企在研。

可以预见的是,而在适应症高度重合的大背景下,杰诺单抗上市申请被拒绝后,后续PD-1产品申请或将面临巨大压力。

沙利文报告指出,PD-(L)1赛道竞争激烈,因此通过拓展适应证范围、联合用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等方式拓宽受益患者人群,同时企业也要提升商业化能力增加自身竞争能力。

一位接近PD-1研发企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尽管竞争如此惨不忍睹,国内PD-1/PL-1抑制剂仍有多个适应症有待开发,布局特色病种、或者拓宽适应症仍然有望取得一定竞争优势。

医药独立评论人孟八一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内把PD-1做成了仿制药,对生物技术(Biotech)的创新来说是个不好的消息,如果企业能在制造能力上有所突破,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