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孔成像特点就是:成的像是实像2、成的像与物体大小之比为(小孔到成像屏的距离)除以(小孔到物体的距离)3、成的像与物体大小比列相同4、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与原物体成中心对称)5、小孔越小 成像越清晰 但是亮度会比较小。

2、小孔成像特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小孔成像特点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4、小孔成像时,像的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跟小孔的形状无关。

5、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6、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屏幕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7、拓展资料:小孔成像,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

8、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9、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10、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11、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

12、《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

13、说在端。

14、”“景。

15、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16、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17、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18、”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

19、“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的意思。

20、“端”在古汉语中有“终极”,“微点”的意思。

21、“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

22、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

23、“与”指针孔的位置与投影大小的关系而言。

24、“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

25、“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

26、“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说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

27、于是,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

28、“库”指暗盒内部而言。

29、“远近有端,与于光”,指出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

30、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31、《墨经》在两千多年前关于小孔成像的描述,与今天的照相光学所讲的是完全吻合的。

32、原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太阳给人类以光和热,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光源。

33、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白昼和黑夜。

34、每到晚上,黑暗就笼罩着大地。

35、生活在远古的人类祖先,对黑夜是无能为力的。

36、黑暗给人们以可怕、可恶的感觉,直到今天黑暗仍为人们用来形容邪恶。

37、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人类才发现火也能提供光和热。

38、开始是使用天然火,以后又发明了人工摩擦取火。

39、人工摩擦取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划时代进步,它“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40、生活在五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大约在几万年前人类又学会了用钻木的方法人工取火。

41、火在长时期里一直是人们唯一可以利用的人造光源,后来人们创造了油灯、蜡烛,还是离不开火,一直到近代光源的发明才取代了火。

42、通过对光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了沿着密林树叶间隙射到地面的光线形成射线状的光束,从小窗中进入屋里的日光也是这样。

43、大量的观察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4、为了证明光的这一性质,大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翟和他的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理。

45、虽然他讲的并不是成像而是成影,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46、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孔成像。

相信通过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