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8月2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在深圳,“宇宙大厂”出圈、“小巨人”扎堆,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的“创新密码”被人广为称道。

如何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

今年,深圳市政协将这一课题列入了党组工作要点和年度协商计划,市政协科教卫体委组织80多位省、市、区政协委员成立了专题调研临时党支部和4个调研组,先后到福田区、南山区、光明区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鹏城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及科技企业调研,并围绕支持龙头科技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参与本领域科技创新链、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优化支持企业深度参与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等4个重点专题开展了20多场专项调研座谈。


(资料图片)

扎实的调研形成沉甸甸的履职成果。8月18日,在市政协“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上,委员们在调研基础上为深圳企业发声,为深圳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

支持龙头企业

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要提升深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更好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市政协委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锦民认为,应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数据显示,深圳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因此,进一步激发龙头企业潜能,让龙头企业更好地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对于深圳的科创攀高有重要的意义。

高锦民建议,首先要明确研究方向,引导龙头企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细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赛道,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细分赛道中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投入机制也是关键。高锦民认为,要加大多元投入,长期稳定支持龙头企业主动融入国家、广东省基础研究一体化布局,探索政企共同出资、共同组织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新机制,同时支持龙头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基金会,通过接受社会捐赠、设立联合基金等方式筹集经费。同时要明确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捐赠、基金等可以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保障研究有效落地,构建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加强研究成果转化意识,避免出现‘重立项轻结果’‘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使得研究内容和成果能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深圳乃至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高锦民说。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母基金

让企业科创无资金之忧

“科技创新尤其是重大科技创新的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企业现金流撑不下去往往就意味着科技创新项目血本无归,这也会影响包括政府投入的大量资源的灭失。”市政协委员,联易融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蒋希勇认为,支持深圳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所采取的财政金融政策不宜采取一刀切,更要避免“撒胡椒面”的现象,将正确的项目交给正确的企业才能保证较高的成功率,有效避免资源浪费。他建议,深圳相关部门开展一次深度调研,基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科研能力领域建立重大科技创新企业白名单库,作为政府财政金融资源投入的绝对重心。

“创投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公司财务总监俞浩建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母基金,借助市场化母基金的优势,缓解创投行业募资难问题,支持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市场化母基金的机制设计,给与市场化母基金更多的优惠政策,针对市场化母基金出台经济贡献奖励、投资贡献奖励,针对出资人出台所得税优惠、让利、出资奖励等扶持政策。

市政协委员、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韩玉也呼吁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本,建议出台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他提出,应对科技企业研发人员成本进行专项补贴,降低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研发人力负担,同时对研发加计扣除之外的研发费用给予专项补贴。

让院校成为企业研发部

让企业成为院校销售部

“当前,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缺乏长期稳固的深度融合创新。建议政府大力推动校企建立‘联姻式’长期固定的深度融合创新模式,让院校成为企业的研发部,让企业成为院校的销售部。”市政协委员、 华科创智董事长兼CEO 喻东旭说。

喻东旭表示,由于校企缺乏长期稳固的深度融合,企业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来支撑技术研发,维系高频率的创新迭代,难以将更多的成本投入市场研究与建设;而院校有技术研发所需的人才和配套的设施,只是因为合作方式问题,未与企业的技术需求深度绑定。

喻东旭表示,校企“联姻”深度融合创新,可以提高科研的市场导向性、专注性。“长期稳固的深度融合,可以不断随着市场走向校对校企的科研方向,提高市场导向性;同时,因为长期的利益捆绑,可以让科研更加专注和深入,布局更具前瞻性或更长远的技术储备。”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力。长期稳固的深度融合,可以让院校的科研人员更深入市场,了解更多更准确的市场需求;同时,因为更紧密、更频繁的互动,可以更好促进企业产品迭代的效率强度和技术强度,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还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院校的长效收益。

“推动校企建立长期固定的‘联姻式’合作模式,将进一步助力深圳‘四链’深度融合,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增添新动能。”喻东旭表示。

市政协委员,凝聚共生(深圳)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丹宁则认为,当前,科研机构与市场端存在距离,就似一条无形的鸿沟,科研成果难以有效、顺利转化。要消除这一鸿沟,需要强有力的行业组织和科研经纪人,发挥协同转化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汇集和反馈,帮助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互联互通,从而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她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工商联牵头组织协同,建设深圳“科技创新转化协同中心”,并在各区设立相对应的机构。同时,建设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互动公共平台,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在平台上发布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及线上、线下的经纪活动对接,和科技创新转化协同中心进行打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赋予信息平台“让彼此找到彼此”的价值内涵和实现路径,推动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底层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人工智能是科技创新中的重要赛道。深圳如何发挥产学研融合的力量去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市政协常委、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提出,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工作面临三个挑战,一是场景开放效果不佳,场景开放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二是缺乏长期合作的机制,三是对底层核心技术的聚焦程度有待提升。

为此,陈宁建议,要制定场景开放标准,推动鹏城自进化智能体建设,同时聚焦大模型、人工智能芯片两项底层核心技术进行技术攻关。陈宁建议支持打造深圳本土的大模型,支持政府各部门、企业优先在本土大模型基础上开发应用,同时,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大模型数据联盟,利用产学研力量共同挖掘优质行业数据和中文语料数据。此外,他建议加大对人工智能终端推理芯片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推动大模型在各类终端运行,让人工智能技术为更多场景和行业赋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