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近日,成都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北川县羌族草编艺术传承人分批次走进属地小学,围绕“中医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题开展文化讲述和手工体验课,寓教于乐,启智润心,为同学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同学们认识屠呦呦么?她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使它成为了‘影响世界的中国小草’。”在药学院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实验研究工作的秦琴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屠呦呦通过中草药对抗疟疾,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秦琴介绍了什么是中药,并精心选择了“青蒿、丁香、茵陈、艾叶”四种春季养身中草药,对其形态、性味、功效、炮制方法、典籍记载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向同学们传递了“上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的中医理念。

在新都区香城小学,药学院的昝旺副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传统中医药材配伍,展示了中药材的称量、碾制过程,并邀请同学们现场体验。“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昝旺告诉同学们,佩戴中药香囊源于传统医学“衣冠疗法”,旨在以芳香化浊气,通过口鼻吸入、皮肤经络吸收药物芳香,达到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随后,香城小学的孩子们在成医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第一个香囊的设计、绘图、装配、制作。

“一片棕榈叶,能做什么?”这些普通的植物根茎叶,在非遗传承人老师们的手里却能变成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孩子们看到后都迫不及待想要尝试。来自北川羌族草编文化传承人的江福容、王兴碧老师一边讲解步骤,一边操作,细长的棕榈叶在她们的双手中不停变换形态。“沿边将叶片撕开”“绕圈”“套进去整理,拉紧”,孩子们凝神观看,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草编,不一会儿就做出一只只小蚂蚱,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据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由成都医学院和新都区联合举办。根据工作方案,学校将面向新都区中小学生,持续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主题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育人”为主题的人格修养教育,以“传承创新、以文化人”为主题的文化传承教育;充分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青少年中医药科普基地等场馆资源,医学医药专家、思政教育专家等教师资源,以及华慧社、越剧社、书画社等大学生社团资源,“走出去”与“迎进来”并行,开展红色文化宣讲、生命观教育、中医中药介绍等实践及研学活动,切实提升属地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进校地合作交流的成效,发挥好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