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至5日,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我有幸随同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副系主任郁锋副教授以及陈卫平教授、晋荣东教授、郦全民教授,前往金岳霖祖居和冯契故居的所在地浙江省诸暨市开展调研活动。这次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挖掘、传承金岳霖、冯契学脉的哲学思想,充分发挥冯契精神立德树人的作用,推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两天的行走,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哲学的二重源头,即历史源头和现实源头。
(资料图片)
一、立身诸暨山水,体味哲学中国
正是春末夏初,时节的转换也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心情。初夏的小雨并不急厉,反而有着诸尘经洗的清新。下午三点左右,我们一行人抵达诸暨。这里地处会稽山脉西麓,浦阳江纵贯南北,是古越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我们首先来到诸暨市纪委,接洽、商讨“哲学中国·诸暨高地”项目计划的设想与进展情况。纪委书记李海裕指出,诸暨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哲人辈出、清流不绝;关注德性修养的中国哲学为新时代塑造个人的崇高境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诸暨从古代到当代,哲学智慧薪火相传,由此形成了“哲学中国·诸暨高地”项目的计划。在座谈中,陈卫平教授指出,在古代王充、王阳明等哲人就活跃于诸暨所在的越中地区,到了近现代更是涌现出蔡元培、鲁迅、金岳霖、冯契、范寿康、周抗和吴江等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如今,可以冯契为中心,阐发他们的哲学要义,为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服务。
哲学系调研团队此次诸暨之行,是希望能够与诸暨这样拥有优质资源和独特地位的“哲学高地”建立长期稳定的研学项目。郁锋副教授介绍了哲学系研学项目的相关情况。依托哲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一流学科建设基地,哲学系计划每学年以本系学生为主体,并邀请全国其他十余个哲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的优秀学生,组成一支研学队伍,行走诸暨,学习以“金冯学脉”为代表的哲学理论,以及以“枫桥经验”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最终实现打造全国高校研学的知名品牌的目标。李书记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再三强调一定会支持学校的研学项目,相关的配套措施将会第一时间落实。
不知不觉间,座谈结束已近黄昏。雨后放晴的诸暨,正如南朝诗人何逊所写的诗句:“日夕聊望远。山川空信美。归飞天际没。云雾江边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上的诸暨虽已旧貌换新颜,但这块土地孕育的思想遗产却永恒流传。望向天空,我脑海中浮现起每一个从书中学到的思想家、哲学家。
二、学习枫桥经验,感悟知行合一
次日上午,我们首先来到与诸暨市委党校合一的枫桥学院,进一步学习“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而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已经成为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在枫桥学院,华东师大校友、该院副院长陈莹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与我们进行了座谈。陈莹向我们简介了枫桥学院的校史。2018年,由诸暨市委党校牵头组建并挂牌绍兴枫桥学院,学校有着清晰的发展定位,即“体现浙江特色的中国基层治理培训、研究、宣传中心”,面向全国基层党员干部,以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主要科研方向,努力打造全国性的“枫桥经验”参观交流基地、学习培训基地、研究实践基地。随后,她带领我们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区和生活区,并介绍说:校区建筑面积是6.6万平方米,每年可举办大约300个班次,接待1.5万人次。了解到如此成熟的现场教学基地后,刘梁剑教授提出希望与枫桥学院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党建教育基地,并将其纳入哲学研学活动的重要一环,陈院长做出积极回应。刘梁剑教授代表哲学系向枫桥学院捐赠《冯契文集》,期待深入的合作,将党性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使命落到实处。
陈莹副院长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学院的清风廉路实践教育中心。该场馆分为诸暨历史渊源、诸暨历史名人、诸暨哲学渊源与中国当代实践等几大模块,其中还专门辟设了哲源绵长的专题展区,运用5G多媒体应用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大师哲思。作为项目初期的建设实践,场馆的构建目前雏形已显。对此,随行的老师们纷纷建言献策,认为诸暨哲学的展览可以呈现哲学的源流演变,以诗与远方分别作为展览的开头和结尾,诗展现了哲学开端的生生之机,远方展现了哲学未来的未知样态。
三、寻脉冯契故里,回归爱智本色
午后,我们驱车前往冯契故居所在的诸暨市东和乡,这是此次调研的最终点。翻越连绵丘陵,约莫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抵达目的地。目及之处,尽是起伏的青峦,山高院小,云薄天低。长年生活在北方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古人缘何寄情江南山水,胸中多少惆怅意,至此亦得洒然尽消。再细察东和乡之所在,山岗遥相对,清溪缓绕村。此地倚据一隅,更多了些洗尽铅华的淳朴可爱。内心慨叹,原来这就是孕育哲人的土地。
不多时,东和乡书记寿军岳带领我们前往冯契先生的出生地——冯蔡村。行进途中,寿书记向我们介绍了村子的历史和发展。目前的冯蔡村由吉竹坑、冯蔡、上蔡、施家坞4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8.22平方公里,冯先生就出生在施家坞自然村。“我们乡有12个像这样的小山村,这个村(指冯蔡村)是最偏的一个,但就这样一个小山村,却能走出这么一个哲学大家。”寿书记笑谈道,眼神里不自觉地流露出自豪。在寿书记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保留有众多的历史古建。接着,我们参观了冯蔡村的文化礼堂,实地体验了少年冯契在自家门口竹林中读书的场景。
冯契少年时代读书的竹林,旁边为残存的故居一隅。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传承冯契的哲学传统,今日到冯契故里,切身地学习体会冯契先生及其家族的历史,对冯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与寿书记等人座谈中,我们系的领导提出暑期研学项目的构想,希望能够在此处进行现场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走近冯契,走进哲学。另外,晋荣东教授提出,可以利用冯契诞辰纪念日来宣传和发扬其思想精髓,进一步促进金冯哲学的研究。寿书记也向诸位老师介绍了已有的研学教育基地实践情况,并表示对活动的大力支持,希望尽快推动基地落实挂牌,借此机会把人流引进来,把思想带进来,通过哲学思想推动乡村振兴。
钩帘卷山雾,香榧送人归。在东和乡潺潺流水中,我意识到两天的行程要接近尾声,曾经听过无数遍的那句“不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比真实的体验。不禁慨叹,如此山川,方有如此人物。冯蔡村在暮色薄烟中显得愈发淡雅,而那些生生不息的思想基因则愈发清晰。保有纯净的心灵,在天地中自由思考,让先贤带领我们追求智慧,文脉指引我们返本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