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偶像动画的二律背反——不可能的任务

以美少女为主角的偶像动画第一集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受相应偶像企划的种种相互冲突的预期限制,即使想打中规中矩的安全牌也会因众口难调而难以顾得周全。这一结论大概要从两位笔者的一次讨论说起:(以下全是废话,建议跳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说到偶像动画的第一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个吧,登上台阶,说想要成为偶像什么的】

【诶,第一集都是那样的啦,出道啊,成立社团啊,再加个这种结尾】

【确实呢,最保险的做法就是这样了,反正大家都这么做】

【真的吗?我可不这么认为~】

【哦?】

【首先。这种情节有天然的劣势啊,因为太常见了,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

【是这样,而且主角还必然要成为偶像,否则故事都没办法开始了】

【反过来的例子就是魔圆吧,取得了相当意外的奇效哦】

【可是,能成为经典套路不正说明了它有效吗?】

【这么说是没错啦,经典套路是优秀的内容载体,但另一方面仅提供容器而缺少内容物还不足以令人满意,载体本身过于常见的话,必须活用容器提供更加充实的内容才行】

【懂了,这个事件即使原本有一定戏剧性,也会被选择的必然性和一部部同类作品的重复叙述消解而显得乏味】

【于是有了巨大机器人、僵尸、背后灵、会说话的长颈鹿之类的玩意哦,这样一来,情节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喂,僵尸出道什么的怎么想都不是“保险”的选择吧!】

【我可没说保险的企划会这么设定,总之,成为偶像的老套路端出来,观众注意力就必然会转移了】

【嗯,对时间轴前方的事件失去好奇心,就会更关注影像当下呈现的状态吧】

【不仅如此,从偶像企划和粉丝向动画的角度考虑,观众尤其会努力捕捉那些有趣的、展现角色魅力的内容】

【这样看来,碎片化内容成了粉丝乐趣的主要来源啊】

【到这里你应该开始明白了吧,有了碎片化的观看倾向,想在最典型的主线剧情里确定侧重点就很尴尬了,怎么选都没有容错率的】

【还是不太明白,比如灰姑娘女孩怎么说?下决心只介绍卯月和凛,不就是很明确的策略吗,通过有力的情绪引导来塑造主角】

【这样就势必要舍弃掉一些喜剧桥段吧?】

【嗯…确实】

【那么,能及时反馈的观看乐趣就少了,如果演出手腕不够硬,不就可能连粉丝最基本的期待也无法满足了嘛,是需要自信心和魄力的做法呢】

【好吧,那退一步呢?一边保留明确主线,一边把主角团成员都引入进来,再多加上几个段子,两边都兼顾到】

【不行哦,你想想看,偶像企划的角色定位差异化很明显吧?】

【确实,而且还很夸张】

【那么其他角色登场就会带来很明显的异质色彩,加上一个接一个的包袱,进一步压缩了留给观众沉淀情绪的时间,还经常形成结构上的断裂,观众情绪很难被有效引导到和单一角色共情的方向上】

【可是,要在这种局面下做出情绪释放也还是有办法的,即使不得不放弃场景间的联系,转而依赖单个决定性的场景也可以嘛】

【这样就要借用观众经验补完省略的内容了。说起来,近年的国民级剧场版也是这么做的】

【啊……还真是。果然这样还是太勉强了吗】

【要在短短24分钟内整合两种相互冲突的风格,看似兼顾了两方面,实际上因为太容易两头不到岸,其实是容错率最低也最困难的选择呢】

【原来如此,看来最常见的选择未必是安稳的选择】

【我说完了,写实验报告去了~】

【等等!如果最常见的做法都不算安全牌,那什么才安全啊】

【咳,答案我已经给出了啊,明确的主线和最容易让粉丝满足的策略冲突的话,当然要去掉前者啊笨蛋】

【所以真正的安全牌是彻底的群像喜剧吗?】

【bingo~】

【果然我还是想杠一下,没有主线,就非得做群像吗?】

【那么,单集篇幅压倒性地倾斜向主角的话…让她惨一点好了,听说最近流行这个】

【你活在哪年啊喂,这样粉丝得开泥头车示威了吧】

【原来你也懂啊,套你话呢】

【我说,就不能做一整集不谈梦想无忧无虑的少女偶像单人日常吗?咱就好这一口】

【我举双手赞成,找到了这样的动画记得告诉我】

【好吧,你赢了,群像就群——不对,凭什么单人就能感性内敛重情绪,群像非得是喜剧?那个,那个,茶馆总看过吧?】

【无语了,一看就没好好上语文课,虽然很想吐槽你这句话,但还是算了。看看这些二次元偶像的性格啊喂,这能行吗!哦对了,那个什么25时除外】

【确实…就拿邦邦来说,如果把第一季当黑历史开除掉,好像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哎,你终于理解偶像动画的精髓了,开场就让一大堆角色热热闹闹登场耍宝,省事又不会出岔子,至少比那些眼高手低我全都要的…多的就不说了,写脚本的时候如果感觉让少则五六位多则十位甚至九位角色依次登场的事件太难写,退而并置几个事件也不坏。】

【是这样,要是脚本有如此强大的笔力,甚至可以挑战一下别的思路了。等等,所以我们的安全牌里有特征夸张化的主角团成员、碎片化的事件、热闹轻松的氛围,还有一堆美少女——】

【这特么不就是萌豚么!】

(鼓掌)(鼓掌)(沉默)

【哎呀,所以说偶像的尽头是萌豚嘛!】

【你赢了,咱们吃饭去吧】

【说起来我卡里没钱了,能不能…】

【滚。】

咳咳,大概就是这样。最后我们一致同意,萌豚才是量产偶像的出路,那么今天的话题到此——啊,稍等片刻,此时一位狂热的偶像厨向本编辑部寄了一封粉丝来信,我们听听他有什么意见:

“什么嘛,这样不就成了套着偶像外壳的废萌了吗!我们要看偶像!货真价实的偶像!偶像的梦想呢!努力呢!登上舞台的理由呢!”

要不我们还是把主线加回来吧,至少这样能证明我们真的在做偶像动画……

上篇:二律背反的终极解答——《偶像大师》剧本结构论

由上,要回应粉丝们的所有期待,仅仅一集动画恐怕篇幅不够。退而求其次,一种选择是着眼偶像题材,小心地营造氛围引导情绪,专注于角色们的努力与梦想,另一种则着眼角色魅力,选择了热热闹闹的群像。后者的容错率要高一些,但两者都有无法兼顾的受众,而上文提到的既保留主线又展示群像的折中策略几乎是逆天而行,正面攻破不可解的二律背反,最杰出的团队也未必能做好。无论如何,要得到两全其美的解答,看来只能这样硬上了,可此时锦织敦史告诉我们,其实只需要一个设计就能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先看一个反面教材,《Love Live! 虹咲学园学园偶像同好会》第一集存在一些任何一本正经编剧教材都会教读者尽量避免的粗糙台词设计:一是让角色没来由地自言自语,二是为了向观众交代一些信息而唐突开启一段对话/一个话题,三是过多用台词解释角色的内心想法。不可否认,这些台词足够高效,能在有限的时长内介绍设定与角色性格,但它们也的确显著地跳脱出来,与影像的其他部分脱节。要怎么把这样的台词合理化呢?伪纪录片的形式就可以做到。以摄制宣传片素材为理由,角色可以合情合理地面对摄影机进行自我介绍,回答关于个人特点与内心想法的各种问题,同时,一切都被整合进二层嵌套的结构,为视点在不同事件间的频繁切换提供了天然的结构上的支撑,或者说,宣传片的设定提供了剪辑的惯性,甚至能成功将“一人一句台词”这种瞬间出戏的设计嵌入影像。

这样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戏剧性的结局、清晰的影像脉络、充分沉淀的情绪、明确的偶像主题、内心告白、搞笑包袱、角色萌点与多样性,所有这些看似不能于短短24分钟内一并共存的组分没有一项游离于影像之外,而且都有着恰当的表现效果,难解的二律背反通过重新划分影像各组成元素承担的功能被彻底破解——

情节上,剧本放弃将角色推入下一个阶段的陈词滥调,转为对角色日常生活状态的记录,取消了观众等待叙事的心理预期,通过强有力的预期管理将观众注意力锚定在角色魅力和事件趣味上。而结尾处从嵌套的内层脱出时,还就此设计了令隐藏于摄影机后的producer登场的小trick,令人惊奇地,观众突然被告知刚刚经历的24分钟是一场刻意隐藏信息的戏中戏,在那一刻,我们获得了本已不再要求的、意料之外的一个故事。于是,producer为下属偶像拍摄宣传片这一事件的趣味因为刻意隐藏而提升。另外,少女们故事一开始就已经成为偶像,驱动情节向前推进的角色变成了producer,意识到花费笔墨令角色快速做出缺乏说服力的决定对形成人物弧光助益甚小后,仅用片尾两分钟就简练地交代观众需要的全部信息,如此设计不仅避免了落入偶像出道的沉闷套路,还能有效提升观看趣味,实在一举两得。

与此同时,镜头的组织方式并未因内容转向记录日常而倒向彻底的碎片化,而是将故事本应承担的职责在媒介的拟似中一并转移,我们仍然能得到一个可以被概括总结理解的结构,镜头以拍摄素材为名仍然依照某种明确的思路被编排——跟拍-成员介绍-日常工作-采访。放弃在明确的故事内调动情绪后,本集转而沿着一个纪录片式的清晰结构从两方面捕捉情绪并引导向影像的终点。

其中一条被捕捉的线索是时间,如同《小林家的龙女仆》等日常动画收束事件的常用设计一般,黄昏和夜晚的归家时刻成为释放情绪的时间点,这么做的好处之一是,归家-分别-热闹散场的情绪体验几乎是所有观众的共有经验,欢乐的氛围在这一时刻戛然而止不仅可以被理解,更借用观众自身对该时刻的记忆唤起更强烈的情感,作为日常动画跳出喜剧桥段的经典策略,无疑能起到极为有效的关键作用。

解决了从连续不断的笑点中沉淀下情绪的难题,回归偶像主题的内心告白终于能显出效果了。不过即便如此,本集也没有急于与塑造仍不完全的具体角色共情以扬起情绪,梦想的概念此时仅仅被创建并分配了空间,此刻还不需要解释。将赋值的任务留待下文完成,作为第一集的任务就足够圆满了,而当我们真正认识了765事务所的伙伴们后,才会发现这集对角色的把握有多么精准,不只介绍了外在的明显特点,个人回的主题也全部悄然点出。最后,“一人一句台词”的设计被采访赋予合理性而不再突兀后反而成为妙手,新观众也许没能在极有限的篇幅内对任何一个角色建立起立体的印象,却在未曾中断的群像纪实中充分认识了名为偶像的群体以及她们的日常、她们的生活状态,单个角色的梦想此刻看来可能仍然单薄,合起来却能形成清晰的概念,此刻所讲述的不再是单个少女的梦想,而是作为偶像的少女们的梦想的集合,这一点的方向性非常重要, “ひとりでは出来ないこと 仲間となら出来ること”,765事务所的故事,正因为是伙伴们的故事而总能令人热泪盈眶。

到此,《偶像大师》第一集已经成为设计最为精巧的偶像动画单集之一,而我们甚至还没有开始审视其具体镜头组与镜头内部的巧思,视听趣味和角色魅力将在下一节尝试讨论。

下篇:真正的灰姑娘魔法——锦织敦史的影像感性

伪纪录片的形式不仅为并置专属于每个角色的桥段提供便利,还留下几处独特的设计空间,反过来,影像也需要一些设计强化纪实感,才能凭借强化后的宣传拍摄的印象将碎片化的事件串联成便于表达的连贯整体。

与摄影机交互能立刻让观众意识到摄影机的在场,调皮捣蛋地侵入取景框、摆弄摄影机、指向摄影机的方向,这些都是很经典的实用做法。更令人在意的是角色们发现摄影机后的反应,强烈的反差一下子就令观众对性格有了大致印象。

很有综艺感的剪辑方式,在角色行动中插入事后采访。因为是相当跳跃的切,让对白/环境音先行进入进行了过渡。

说到环境音,在特别需要内敛情绪的两个场景里,环境音的存在被强调。通勤路上的嘈杂噪音放大了生活的实感,角色切实地活在城市空间的某处;天台上的风声则接续了千早线冷色调的压抑氛围——在千早将话题带向稍显沉重的方向后,需要一个感性而缓和的场景承接以消化这种情绪,安静需要时间沉淀,而风声作为白噪一般的存在压制着有意义的声音,比起绝对的静能更快被观众察觉,这样就压缩了延宕所需的时间,浓缩地、更高效地进行表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亚美和真美捣蛋时添加的滑稽效果音,从这个桥段开始,整个哈姆藏逃跑事件都被同样的策略支配)

虽然是热热闹闹的群像,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随性切换视点的自由,但因为各处欢脱的演出设计已经很多,如果不在可行的地方注意影像的连续性,难免让观众审美疲劳,不仅会影响表达,甚至可能被批评所谓“过度演出”(笑)。

继续考察千早-三人面试这两个事件间的衔接,作为唯一一处例外,将白板上写好的日程安排放在这一镜头组的第四个镜头,没有立刻打破压抑的空气,而是用空镜-带失焦前景的间离远景-近景过渡。注意到台词的省略,省略了前因后果后,仅有风声的空镜仿佛压制了响的声音,将上个场景的沉默延续下来,景别推近后才在笑声中消解压抑的情绪——此时完全间离的笑声仅作为日常的一个剪影存在,观众不知道为何而笑,更对对话内容一无所知,对话的全部含义仅在于“有一场对话发生了”。要详细解释这微妙的感觉,可以如此类比:因为听懂一个好笑的笑话而笑和因为周遭的人都开始笑而不由自主地也跟着笑(尽管一时还不明白有什么好笑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差别。一个相当出色的技巧。

再看接下来的一组镜头。一个简单的角色萌点收束一个平和的场景后,贫富组的配乐承接起稍微扬起的空气,使得观众根据经验意识到喜剧氛围的再现,开始期待一些喜剧桥段,环境音再次顺势让位,然后,在一个漫才一般的(冷?)笑话里,配乐戛然而止,观众的喜剧预期被解决,而这样一个带着点冷幽默的包袱也能让观众更快地跳出所营造的氛围。由弥生的自述衔接到黄昏是个不错的选择,作为与现实的生活压力联系得最紧密的角色,其接地气的背景能唤起观众对现实生活以及“名为生活的日常”的注意。黄昏归家的时刻衔接起人们投入工作和私生活的两种状态,这时人们也最容易开始思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胡乱发散一些杂乱的想法。借角色之口以积极的心态接引后,黄昏为偶像们的“日常”画上休止符,回归摄影机也无法窥见的个人世界,两段文本以这样的方式连接起来。

就着情绪顺便来看看这个镜头组,作为整集最含蓄而感性的部分,这组镜头将锦织敦史的影像感性展示得淋漓尽致。大景别下,观众远观着少女们分别的背影,淡而不哀的寂寥氛围无需多言便呼之欲出,捕捉到这个最纤细的时刻后,一句惜花伤春的感叹便能充分体现少女纤细的内心,毫不刻意而顺带着将影像流动的方向导向少女们的内心世界。此时主观镜头承担了近似空镜的表现效果,又与接下来的两个空镜组接起来。杰出的设计。

与之相对的是阁下登场的部分,车厢里逐渐热闹起来,太阳升起,低饱和冷色调的清晨转而变得明快。在这个过程中,太阳光的存在感被慢慢体现出来。方向性上有一处令人在意的地方,前一分半作为持摄影机对角色的观察,在记录的过程中显得并不想介入干扰拍摄过程,低饱和的镜头与阁下刻意保持着距离,正机位特写的时候偏偏还避开了眼神交流。

电梯的设计令人莫名联想到《生活大爆炸》,坏了一整部剧的电梯在最后作为承接十二季情怀的彩蛋终于被修好了。

一个将近20秒的固定机位,提供一定的纪实感,时长较长于是加入了雪步入画-发现摄影机-出画的演技提升趣味,后续的台词不用说是为producer登场埋的伏笔。

很热闹的场面,作画上日常演技压倒性的实力自不必说,表情尤其可爱。追逐哈姆藏的过程中,构图方面几乎每个镜头都要塞下多个角色,把角色们都压到画面的一个小区域内,前后景关系还交代得很清晰,很能体现空间意识和分镜实力,台词也吵吵闹闹地,表现出相当热闹的氛围。角色稍微少一些的特写也塞了三个角色,一个是很有压迫感的主观仰拍,另一个把角色放在前景对峙再做出景深,都很紧凑。真和雪步的演技卡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一边剧烈地手持抖动一边令两个角色在相互遮挡的情况下大幅度地肢体活动,总之都贯彻着同样的方向性。镜头内的信息量要与热闹的氛围匹配起来,同时存在多个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点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做法,差一些的设计可能就只在台词上做文章(例如加入吵闹的画外音),能在空间的设计上同时安排下多个主体自然更巧妙一些。

略显沉重的异质场景,冰冷的低饱和长调标志着影像开始收起表面的喧闹,此时恰好抵达真正的中点。千早的个人回的确也相当沉重。

黄昏时分,什么镜头最能传达奔波一天的偶像们的疲惫感呢?眠り姫放在这里刚好,再找一个能让人立刻产生睡意的事物,非作业莫属了吧(笑)。

笔者非常喜欢的一种构图,将空间压缩到极限,角色无法离摄影机更远,随着眼神的闪躲,我们意识到心事重重的角色被迫承受着长焦镜头拍摄的侵略性。此刻无论摄影机靠得多么近,都仿佛无法看透其内心。大家十分熟悉的山田尚子就酷爱这种构图。贵音的采访延续了正机位压缩空间的设计,摄影机和角色处于看与被看的不同立场,仍然无法看透,到了更为开朗积极的响则猛地切到特写,将角色拉到靠近观众的立场上,而在后景继续强调天台的存在,积极的态度与压抑的空气对抗(引导至弥生的自我介绍上),悄然间转换拍摄立场,为情绪的转变做了准备。

列车的意象实在很显学。

信息量巨大而群像空间关系清晰的镜头总是很难得,kksk。ed把影像带回热热闹闹的氛围,一成不变流逝着的日常一点点开始了变化。

结语:

原本想起的标题包括“论《偶像大师》为什么是最好的偶像动画”(和“证明1+2=3”一样愚蠢)“我们深爱锦织敦史的理由”(我靠,太肉麻了)“有史以来最劲爆的动漫开场”(我真的很想选这个)。写这篇文章只是想分享自己注意到的一些可能值得被关注的设计,如果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偶像大师》的魅力,那就再好不过了。在俗世取得福祉与浸淫于动画之间必能两全,以上。

作者:YJDumpling

协力:地下大黄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