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江苏省江阴市北漍中心小学利用“赤岸美丽乡村”这一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农村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构筑起适合农村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新样态。

打造地域化特色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江阴市赤岸村素有人文赤岸、美丽赤岸、生态赤岸的美称,偏于一隅的藕塘湿地浑然天成,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和迁徙驿站。学校和赤岸村委、顾山镇政府对藕塘湿地作了科学规划,将之打造建设成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校外基地。学生走进湿地,了解湿地水生植物、鸟类和湿地生态系统,从中感受自然生态。以赤岸为中心向周边辐射,顾山红豆村、周水平烈士纪念馆、北漍神义农庄等地方都成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校外基地。


【资料图】

在学校内,小池塘、鸟类标本室、气象站、宣传画廊、植物园……都成为宣传、推进、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媒介。学校还成立了“蓓晓少年科学院”,并和江阴市科学技术协会联手共建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的科普活动特色项目。

构建融合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相对缺乏,学校就自己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充分关注内容的相关性、整体性、契合性。教材内容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态基础知识,掌握环保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素养。

考虑到各学科的联系和平衡,学校提出建设融合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目标,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特点,采用体验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课程管理机制,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和规定,确保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环境等方面要求。

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者、执行者、实施者,教师首先要自觉、主动地接受生态文明这方面的教育,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学校经常性开展教师生态文明教育专题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具备生态文明教育能力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为学校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学校定时开展生态文明沙龙活动,围绕生态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交流探讨,并每隔一段时间组织生态知识竞赛活动。

开展开放性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生态问题的产生和发现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学校依托校内外特色生态基地,积极开展开放性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

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社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学校和赤岸社区联合开展“‘荷’你相遇,心手相‘莲’——我是美丽江苏小主人”系列活动。学生走进藕塘,近距离赏荷、画荷、吟荷,开启诗意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在学科融合中,学生的美育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生态环境的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在体验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学校开展了“童眼看家乡”系列活动,学生以藕塘基地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用双眼观察美丽的家乡,在观察中探究,在探究中反思,对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还据此撰写了一些简单的生态研究小报告,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相应提升。

学校还利用乡村公共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学校、社区、家庭共建等形式,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建设绿色家园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了“我为鸟儿安个家”——鸟巢制作系列活动。学生先去农村、社区收集有用的废旧物品,然后制作出精致的鸟巢,为鸟儿搭建生命栖息的家园,每一个作品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意,绿色环保理念尽显其间,他们对节约、再生的生态环保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学校还设立了红领巾护鸟员、宣讲员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鸟、护鸟的热情,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添上了亮丽、温情的一笔。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江阴市北漍中心小学)

作者:曹志坚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28日第5版版名:课程周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