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滨州医学院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省教育厅关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健全教学运行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赛促教提升团队水平,打好机制激励、课堂教改、以赛促教“组合拳”,不断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助力赋能。

一、强化机制保障激励,激发教师教学创新动力

学校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构建从教学组织基础保障、教学准入、教学能力提升到奖励激励的全链条教师发展工作机制。一是健全、规范教学组织运行机制,修订实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办法》,在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规范教学组织运行、丰富教研活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予以强化建设,以教学组织团队发展带动全体教师教学发展。二是完善教师发展支持机制,实施《新入职教师上岗管理办法》《教师发展培训管理办法》《“青年骨干教师发展支持工程”实施办法》等制度,坚持教学需求导向,发挥教与学促进中心作用,以教师基本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教学能力系统化培训为突破点、以建设教师发展品牌群建设为落脚点,构建从新教师教学准入、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创新实践阶梯型提升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每年学校安排经费300余万元,不断加强教师教学发展条件保障。三是强化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实施《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徐荣祥教学贡献奖”评选办法》,每年拿出200余万元奖励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和教师教学竞赛获奖等,强化示范引领和奖励激励,激发教师教学创新动力。

二、深化课堂教改研究实践,增强教师教学创新活力

学校注重加强对教育理念、教改实践的研究和协同平台搭建,着力为增强教师教学创新活力提供支撑。一是成立新医科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互联网+”智慧医学教育研究中心、PBL教与学中心等,围绕高等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专题做好落实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的研究,并在临床医学专业设立郑志明院士新医科实验班,开展新医科本科教育研究探索。二是持续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组建基础与临床、临床与药学、医学与人文等学科交叉教研室,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新形态,不断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协作互助、开放共享的环境。三是推行课堂教学创新计划,实行校院两级课堂创新示范观摩课制度,从一流课程、核心课程入手,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增强教师教学创新活力,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改革。主体推行四类课堂教学创新模式:针对基础学科和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实验课堂,强化科教融合,实施创新实验项目化,提升学生科研思维;对接面向产业的课程,借助产业资源,重新梳理课程内容,开展产教融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医学类课程,强化医教协同,采用PBL(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针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融合,开展课外、校外、综合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三、坚持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学校把推进以赛促教、赛教融合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强化竞赛引领、培训培养和团队指导,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创新的能力。一是聚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两大赛事,广泛开展青教赛、教创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微课比赛等十多种教学竞赛活动。二是搭建“走出去、请进来、面对面”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平台。近五年派出120余名骨干教师赴新加坡、芬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学进行教学专题培训研修;派出两批教学管理人员赴复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进行教学管理专门培训;组织开展校内“教学创新研讨班”“专业负责人培训班”“课程建设培训班”“临床教学培训班”等培训40余场;创建“仁妙课堂大家谈”“教学午餐会”“BOPPPPS教学技能提升工作坊”“双创工作坊”“PBL导师培训”等多个“面对面”教学培训品牌,每年有2000余人次接受多维度、立体化培训,15名教师获得教学技能引导员(FDW)资质,近400人获得ISW证书。三是组建覆盖教师、课程、学院等各层面的专家团队,围绕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创新能力,发挥资深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和省赛获奖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广大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近年来,学校建设国家一流专业3门、省级一流专业2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一流课程29门;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省教创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项,省青教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获山东省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