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按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坚持“全角色参与、全链条监测、全过程落实”三维发力,建立了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关案例入选2023年首批全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示范案例。

一、明确“谁来评价”,全角色参与,搭建立体化评学路径


【资料图】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将“以学生成长为重心、关注教师发展”作为教学质量管理指导思想,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时,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将学习成果作为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证据。成立“学生教务信息中心”,以朋辈教育视角,引导督促学生正视评学、重视评学、参与评学。常态开展全过程学生学情调研,从“学习准备-过程体验-成效体验-目标达成”立体化评价教学成效。

落实多元角色责任。统筹构建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将一线教师、教学督导、管理干部、校友、企业人员等一并纳入队伍建设,达成质量共识,在教学、评价、调研等活动中传递、反馈质量信息,形成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教师作为教学目标达成者、课程学习成果达成评价的负责人,每学期开展课程评估检验学生学习成效;教学督导采取听课、检查、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督教、督学、督管;结合第三方机构开展校友调研和用人单位调研,评价毕业生中短期培养质量,重点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明确“如何开展评价”,全链条监测,构建发展性管理模式

成果导向开展“三位一体”评估。开展院部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获取院部办学、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三方面的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开展OBE课程评估,对标学习成果标准,将课程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支撑课程目标达成;开展OBE专业评估,对接审核评估、一流专业和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做到每年常态监测,以毕业学习成果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开展院部办学评估,关注学生成长,以校友学习与发展成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

环环递进形成“动态改进”机制。理清学校内部教育教学保障逻辑,构建“课程一环”+“专业一环”+“学院一环”的三级动态改进机制。在“课程一环”,依托课程目标来评价课程质量,通过课程目标达成支撑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进而促进“专业一环”建设的改进;在“专业一环”,依托毕业要求来评价专业质量,通过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支撑学院培养目标达成,进而促进“学院一环”办学成效的提升,从而形成“环环递进螺旋上升”的持续改进新形态。

三、明确“如何保障评价”,全过程落实,形成多维度质量保障

完善制度夯实实施基石。制定学校《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实施办法(修订)》《学生学期教学评估管理办法》《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意见》《本科课程评估工作方案》《关于普通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整套措施,从学习准备、过程体验、成效体验和目标达成立体化评价教学成效,有效支撑和保障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执行。

健全体系抓住核心关键。聚焦更好服务行业发展情况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出发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市场需求-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可考指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逆向设计、正向实施”路径,切实落实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执行。突出教师教学能力测试与评价,坚持“师德为先,全面考核,多元评价,成果导向”的原则,通过开展“督导推优工程”,定期评选并推广优质教学案例等方式,强化典型案例引领示范作用,确保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实施。

经过多年实践,近日学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角色全链条学习成果产出评价”的内部质保体系构建与实施》获“全国不同类型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优秀范例选树”二等奖,《全角色全链条全过程 “五自”内部质量文化建设》入选首批全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示范案例。学校先后有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等效认证),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33门。2022年,学校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实现教学竞赛国家级奖项的突破;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高等教育类1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和职业教育类2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