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相孙叔敖,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位清官,为后人留下千古智慧

《新徽商记忆》编辑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鱼羊秘史

03-18 08:30百家榜创作者,鱼羊秘史官方帐号,优质创作者

孙叔敖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令尹,《荀子·非相》里对孙叔敖是这么描述的:“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右,轩较之下……”说孙叔敖长得很丑,头秃发少,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高,两只手还一只长一只短。想象一下孙叔敖的样貌,确实算得上其貌不扬。但是长相丑陋的孙叔敖,却异常聪明,是历史上为数不多清正廉明的好官。

01

古时候传说,如果有人看到双头蛇便会死去。孙叔敖少年时,就不幸看到了双头蛇。当时的他心里非常害怕,但为了不让其他人看到双头蛇,遭到跟他一样死去的厄运,孙叔敖将双头蛇杀死并埋掉了它。

可回到家里,看到了母亲,少年孙叔敖却忍不住哭了。母亲问他怎么了,孙叔敖就把遇到双头蛇,杀死并埋掉它的事说了。他对母亲说:“我就要死了。”母亲听他说完,却笑着说:“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孙叔敖听母亲这么说,才露出了笑容。

一个小孩,遇到了传说中见到就会死的双头蛇,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要死了,而是赶紧杀死它,不让其他人看到,这说明孙叔敖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

孙叔敖聪明好学,长大以后多才多艺,在很多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最值得称颂的,还是他在水利兴建方面的贡献。《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便“决期思之水,而灌雩雩之野”,带领当地百姓兴建水利,灌溉农田,芍陂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它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田。

02

楚庄王,就是第一个言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帝王,他听从老师冉伯聃的举荐,任命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国相)。

孙叔敖做了令尹以后,根据当时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状况,首要任务是兴修水利、息兵安民、发展生产,全身心地致力于富国强民。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和北魏《水经注》中,都有对芍陂的记载。在历史上芍陂的大规模修筑就有二十余次,自唐朝到明代芍陂都一直保留此名,这也说明历代对这个工程的肯定,和对孙叔敖的敬仰。汉代时,当地人就在芍陂北堤修建了孙公祠,每年的春秋,都有很多百姓在那里祭祀孙叔敖。因为当时的祠庙建造简陋,又经历了历年战火,破败不堪,到了明朝,时任监察御史的魏障又重建了孙公祠,但后来遭到火灾。明嘉靖己酉年,寿州的知州粟永禄又重修孙公祠,清代也对其做了不小的修缮。一提到芍陂,大家就会想到设计建造它的孙叔敖,这都说明孙叔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芍陂修建的重要性。

当时,楚国的百姓都喜欢坐低矮的马车,但是,楚庄王觉得车子太低不利于马拉车,便下令将马车改造高大。孙叔敖觉得这么做,会引起百姓反感,便劝谏楚庄王,说:“大王,如果您决意将马车改造的高大,不如把街巷两头的门槛做高一点,这样过往的车子因为太低不方便行走,大家就会自动把车子做高。”楚庄王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孙叔敖的建议,将街道两端的门槛都做高,老百姓觉得马车过往不方便,便纷纷将车子也做高了。

楚国通行的货币是贝壳状的铜币,叫做“蚁鼻钱”,庄王嫌它太小、太轻,便下令将小币改铸成大币,并且强令通行。老百姓都觉得新币太沉不方便,商人觉得蒙受了巨大损失,不愿意继续经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很多人因此不愿意在城市里谋生,甘愿回到乡下。一时间,不仅市场经济变得非常萧条,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孙叔敖了解到这些后,劝说楚庄王恢复小货币通行,不过三日,市场又开始繁荣起来。

03

孙叔敖不仅在水利方面很有建树,在军事上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将适合楚国国情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军队各部的行动、任务、乃至纪律都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军队进行了训练,以至于实战时确保了各部联系的周密,携助楚庄王打了不少的胜仗。

孙叔敖治国有方,做官廉洁,做事还非常的低调。在他担任令尹期间,因为种种原因三上三下,升迁、复职时不沾沾自喜,被罢免时也不悔恨叹息。

在《列子·说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孙叔敖遇到一位狐丘老人,老人这么对他说:"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老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就有三害,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么?)孙叔敖很惊讶地说:“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孙叔敖说,小子愚笨,不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又是三害?)

老人告诉他:“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着、怨归之,此之谓也。”(爵位高的就会有人妒忌,官大势力大的君主会很讨厌他,俸禄厚高的,官员们会把怨恨和妒忌集中在他身上,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听了老人的解释,说:“不然,吾爵益高,吾智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西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孙叔敖说:不一定,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志越在下层,我的官做得越大,我的野心越小,我的俸禄越高,我的布施越多,这样做能免除灾害么?)老人听了孙叔敖的话,赞同道:“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说得好,这事对于尧舜也都是难以解决的。)

孙叔敖的回答,也是他一生为官处世的准则,正因为他履行了做人的准则,做事平和,才得到了君王的宠幸,百姓的拥护。

04

《史记·循吏列传》中说:“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邱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孙叔敖廉洁奉公,多次推辞楚庄王的赏赐,为官多年,家中却没积蓄。约楚庄王二十年前后,年仅38岁的孙叔敖因患疽病去世。做了三次令尹的孙叔敖,当时家中徒有四壁,连副棺椁都买不起。

早在孙叔敖病重时,他就曾对儿子说:大王曾经多次赏给他土地,他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赏给你土地,不要接受肥沃土地的赏赐,因为肥沃的土地,向来是人们首要争抢的地方。”他告诉儿子,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一个寝丘,不仅土地贫瘠,地名也很不吉利,是楚国人畏惧嫌弃的地方。虽然那里土地贫瘠,但混个温饱绝对没有问题。因为它地名不吉利,加上又特别的贫瘠,没有人会把那里当成争夺之地,所以能长久拥有的,也只能是这样的地方。

孙叔敖死后,他的妻儿过得非常艰难,母子俩靠着儿子打柴度日。孙叔敖的朋友得知他的妻儿生活艰难,便将此事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得知这一切,想起孙叔敖,觉得非常惭愧,便要赏赐给他妻儿肥沃的土地。孙叔敖的儿子谨遵父亲教诲,拒辞沃土,要了父亲说的贫瘠的寝丘。有了这块土地,孙叔敖的后人虽不能大富大贵,却能平平安安地过着平凡而又安宁的日子,这不得不说明孙叔敖是位了不起的智者。

太史公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将孙叔敖列为“循吏”第一人,这也说明太史公对孙叔敖其人的崇敬之情。

策划:鱼羊史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