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实习生 陈道康

“和清北学霸互动课堂学习,聆听中科院院士专题讲座”,这份颇具吸引力的暑期研学活动方案,让来自四川遂宁的李先生,心甘情愿地为就读六年级的儿子报了名。短短6天的行程,前后花了6000元的研学旅行费,没想到结束后迎来的却是儿子的吐槽:“在大学门口拍个照就走了,然后去了一些免费的景点……”


(相关资料图)

李先生愤愤不平,觉得“花了冤枉钱”。而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家长,在这个暑期并不少见——前有北大学子在网上曝光清北研学内幕,后有家长屡屡吐槽线路货不对板、体验感弱、行程拉垮、价格不透明等乱象,网络声音居高不下。火爆的研学市场究竟藏着哪些“猫腻”?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

01

和清北学霸面对面?

暑期研学“名校游”变校门合影

李先生的儿子就读于遂宁某民办学校。暑期,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旅行,地点是北京。按照规划,这份6天5夜的行程单,分为“学”“练”“游”三个板块,学生不仅可以打卡顶级学府清华和北大,沉浸式逛校园,还能和清北学霸互动学习,畅谈心扉,更有机会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题分享;研学之余,还安排了环球影城、爬长城等玩乐项目。

“娃娃闹着要去,我就给他报名了。”看儿子态度坚决,李先生为儿子交了钱,一同交钱的还有大约200个家长。就这样,从遂宁坐大巴到重庆,再从重庆坐动车到北京,学生们浩浩荡荡开启了赴京旅途。由于孩子手机全程被没收,李先生并不知晓研学途中的真实情况,直到孩子后他才得知,这趟行程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李先生孩子在京研学期间的餐食

“孩子回来后吐槽,根本没进到清华北大校园,只是在门口合了张影,住宿是招待所,条件一般,和行程单写的星级营地不一致。”李先生说,由于没能进入校园,和清北学子、专家院士面对面自然也就化作泡影,这些行程更多地被景点游替代。

李先生对记者抱怨道,因为是学校组织的研学,他没有申请退款,“毕竟孩子还要继续读书嘛”。

这个暑期,和李先生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不在少数。有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孩子玩了一圈回来,只记得在一个地方听一个人说了很久的话,“唯一开心的是中午的快餐好吃”。也有网友在山东某景区发现,一个研学团,几个老师带了100多个孩子,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讲,也不管学生有没有认真听,大热天下学生都没精打采的。

前段时间,北大学生发表的一篇题为《北大学子带你揭秘清北研学骗局》的文章更是在网上爆火。几名北大学生通过中介报名当“研学导师”,以第一视角讲述所见所闻,直指所谓的研学机构打着“清北游”噱头,实则带领几百名学生在城郊某基地,组织一轮又一轮的“清北学习经验分享”临时讲座。

北大学子在网络上揭露研学内幕

02

“研学团”沦为“景点游”

景区讲解员变身“研学导师”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暑期研学旅行基本都是旅行社组织的,在“玩”和“学”之间,更侧重于前者。虽然打着学习的名义,但从行程安排看,多是拼装模型、穿汉服、参观博物馆、穿学士服拍照等景区活动,和普通旅游线路无明显区别,价格集中在5000元到6000元,时间多为6天5晚或7天6晚,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家长均可参加。

封面新闻记者以家长的身份致电成都某旅行社,咨询暑期研学项目。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正在售卖的“亲子研学产品”。

根据介绍,孩子将在领队的陪同下,从成都出发,前往上海迪士尼、南京、无锡、杭州、乌镇等地,感受“智慧学习”,培养“前沿思维”“未来眼光”。而“研学”的体现,仅仅是在行程中选取部分景点做活动,比如在无锡拈花湾拼装古建筑模型、穿汉服写家书。

“研学导师就是我们的景区讲解员(或导游),我们称为老师。”某出行平台工作人员坦承,其运营的6日北京研学游产品,全程由导游讲解,打卡清华校园实为附近的清华科技园区,学生仅能在清华门口穿学士服合影留念,剩下的线路基本都是“纯耍”。

03

新兴职业缺乏专业认证

亟待监管和行业标准规范出台

今年,暑期旅游回温,研学市场火爆,很多旅游公司瞄准家长需求,开发了各种“研学”产品,但质量参差不一,研学目的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其背后涉及相关部门监管和行业标准规范的问题。

“研学旅行的核心是教育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专业的内容支撑和标准规范的引导。”四川省文旅厅研学旅行专家库成员、成都市文旅公共服务带头人(文旅能人)、成都市研学旅游协会副会长、成都市新津区研学旅行协会会长李巍强调,研学旅行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旅行是形式和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作为研学活动载体的营地、基地也很重要,特别是有针对性的研学体验课程体系,包括研学导师的专业能力、研学场景的软硬件条件,都是研学旅行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寓教于乐的实践性课程是研学旅行的灵魂,体现着区别于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学习的内容是否系统全面?是否有专业权威的研学旅行导师组织?学生的参与体验反响如何?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收获如何?这些都具备了,才是有品质的研学旅行。”

李巍表示,现在,市面多是旅行机构临阵转型从事研学业务,把传统的夏令营和军事拓展、户外体验等绑在一起。在操作层面,目前,很多省人社部门还没有把这个职业规范落地,缺乏专业认证,市场上多是相关协会、企业自行组织的研学旅行指导证书的培训及考试,发证单位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市场良莠不齐,“所以自称研学导师的人很多”。

“我们当然希望研学行业尽快规范,但当下只能更多地依靠市场检验。希望有更多既懂素质教育实践,又熟悉文旅产业运营的专业同仁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李巍说。

(文中李先生为化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