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一封来自某品牌官方账号的声明引发了全行业的关注。这份声明中相关企业表示已经在4月11日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了关于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的举报材料。在这份声明中,相关企业表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当对违法行为进行初步审查,满足四项条件的要予以立案。

不难看出这次举报的主要诉求就是“予以立案”,自进入2023年以来汽车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除了价格和产品之间的比拼,舆论战也早已升温。这次举报彰显了当下汽车行业竞争已经从以往的舆论战上升到了技术、法规层面,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愈发白热化。是“诬告”还是“整顿行业乱象”这个问题我们交给相关部门去验证,今天我们就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看这件事情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知道比亚迪被举报的常压油箱到底是什么。汽油作为易挥发液体,当达到一定温度后,无时无刻都在挥发,这样会导致油箱内压力不断增大。过大的压力会导致油箱盖不能正常打开,甚至会将油箱压迫变形带来一些潜在危险。这时就需要碳罐给油箱释压,碳罐内部的活性炭会吸附汽油蒸汽,从而减小油箱压力,当发动机工作时,吸附在碳罐里的汽油蒸汽会被发动机吸入参与燃烧,提高燃油利用率的同时也更环保。传统纯燃油车使用过程中发动机始终运转,汽油蒸汽也会被及时消耗,因此油箱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保持在4~7kPa就能够满足使用需求,而这种油箱也被称为常压油箱。但混动车型发动机的工作时间相比纯燃油车要短得多,因此油箱内的汽油蒸汽并不能被及时消耗。此时,维持原碳罐体积的话,碳罐很容易过载,过载之后汽油蒸汽就会沿碳罐泄压口排到空气当中,造成环境污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增加碳罐体积,但这样就会导致车辆空间利用率下降或不方便布置电池。或者就需要增加油箱的耐压能力,当发动机不运转的时候,堵住汽油蒸汽流进碳罐的途径,把汽油蒸汽全部堵在油箱内,待发动机运转的时候,再打开阀门,让汽油蒸汽流进碳罐,再进入发动机参与燃烧。为保证车辆安全性,大部分混动车型都使用了设计标准为35~40kPa的高压油箱,但这样势必会增加企业的造车成本。

而比亚迪在混动车型上依旧使用常压油箱的做法就是这次举报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比亚迪的声明可以得知,相关企业购买了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进行了拆解检测,从而得出了比亚迪违规的结论。但花那么多钱买车用来拆解,为什么不能先上网查一查或者翻看一下车辆的使用手册呢?其实2021年3月30日,比亚迪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发明专利申请,发明的的名称为:油气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简单来说就是用户手册中所说的,发动机长期未启动会导致碳罐饱和,有燃油泄漏风险,需要定期对碳罐进行脱附。用户若长期EV行驶,会触发该功能启动发动机,此时“EV”进入“HEV”,直到碳罐负荷满足要求,退出该功能。说白了就是如果碳罐满了,会强制启动发动机消耗蒸发的油气解决举报中所说的问题。所以比亚迪官方的回应中那句“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不是无的放矢。但既然是定期启动HEV,那就必然有峰值和平均值,相关企业八成是卡着峰值来计算的。

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也不难理解,如今比亚迪的销量一骑绝尘,4月的销量更是比其他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的销量总和还要高出将近6万辆。这样的成绩谁不眼红?但是比亚迪今天的一切都是靠自己通过不停的研发和积累得来的,不得不承认是比亚迪引领了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变革。现如今可以说是比亚迪一家在顶着特斯拉等一众外国品牌的压力在负重前行,新能源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杆企业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用一个几乎可以算得上是“莫须有”的问题在国家战略发展上下绊子,相关品牌的格局有些小了。

即便假定比亚迪真的存在相关问题,广大消费者当然支持举报,有证据的举报可以引导并促进竞争,毕竟都是为了整个社会,为了全体消费者。一旦查实不仅应该举报还应该被相关部门进行严厉处罚,但这一切都应该等到相关部门确认后并发布公告,而不是自己直接下场做出暗示。但是在压制合资品牌,自主品牌整体崛起的重要节点,搞这一出属实极其不明智。一款车型上市必须要经过企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既然质疑国家认可且批准的产品,那么为什么又要向相关部门举报呢?既然举报了为什么又不能等相关部门发布的结果呢?

况且测试车辆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程序都是错的。根据环境生态部发布的国标《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8352.6-2016),在检测时必须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不能打折扣,按照这个标准相关企业送检的车辆样品是不合格的。相关企业拿着一张通过不合规途径得到的蒸发污染物不达标的报告,比亚迪手里拿着一张经过合规检测得到蒸发污染物达标的报告,相关企业的行为让我有一种二战时波兰骑兵拿着长矛向装甲集群冲锋的即视感。而且并没有任何一个规范规定混动车必须采用高压油箱,国六规范里也只要求油箱的压力不得大于2.5kPa,相关企业的行为极其不专业。

而且假设举报的问题属实,经过一系列的影响,比亚迪所面临的结果必定是利润下降、研发经费缩减,技术优势进一步降低,最终失去大部分市场份额。不过就算比亚迪丢掉全部的市场份额,相信必定是特斯拉吃掉大部分市场,其他自主品牌能分到多少蛋糕还是个未知数。要知道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已经让世界各国眼红了,许多国家正愁没有机会借题发挥。如果被国外的政客抓住机会打压一波中国的汽车出口,最终影响的不是比亚迪一家,而是会连累其他自主品牌一起被调查,最终造成一场中国汽车品牌的危机。

用网友的话来说:一个月烧两箱油的汽车举报一个一年烧一箱油的汽车,说你一年烧一箱油不环保,我更环保。这个讽刺太巧妙了。在奇瑞出海获得优秀成绩、长安和吉利展开战略合作、广汽继续强化产品新能源+智能化、各大合资品牌奋起直追的当下,不好好研究怎么造更好的产品,把心思放在举报别人的产品,思之令人发笑。不过出于私心我非常希望比亚迪可以因此将秦PLUS DM-i再降两万块钱,把这种“不环保”的车留给我这样的消费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