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报道称,四川一女子大学毕业后未能找到工作,被父母强迫考公五年没有成功。该女子最近出现异常行为,与家人的对话也常常答非所问,并声称自己是局长。经过医生检查,该女子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进行多次考公、考编、考研,包括一些自主选择不上岸、不罢休的考生,以及被父母逼迫考试的考生。社会舆论对于多次考公、考研最终"上岸"大多持肯定态度,将其美化为"为梦想而努力",把这作为励志教育典范,教育学生要"有志者事竟成"。

但是,连续多次考虑未能够成功上岸的考生则往往会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孩子考公成功,培养单一的成功目标,忽略个性与能力差异。实际上,我国教育部门一直要求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但部分学校和家长却将其变为功利的励志教育,而不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每个个体拥有自我认知能力,不盲目跟风,运用认知能力进行目标选择与决策、制定计划与执行计划的能力。

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是很重要的。父母不能代替子女做规划,而应该给子女合理的期望,引导他们理性设计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同时,要消除体制内就业的偏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从单一选择走向多元就业,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这不仅能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的用工需求,也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建议为毕业生创造更多需求。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不仅仅局限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就业岗位,也要鼓励拓展其他就业渠道,如自主创业、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等。

消除就业偏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在我国,很多人仍然认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最好的选择,许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体制内工作。但是,这种想法已经越来越过时。现今社会,许多新兴产业和岗位需要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从单一选择走向多元就业,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困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应对。政府应该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积极为毕业生创造更多机会;学校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之路;家庭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就业目标强加给孩子;个人要多一些自我认知能力,不盲目跟风,制定计划并执行,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