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央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记者任芳言)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在北京举行。近600件机器人产品在展览环节亮相,有能伸懒腰的仿生机器猫、会倒水泡茶的机器手,以及骨骼灵活的人形机器人。亲临现场你会发现,今年会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明显比往年多。目前,相关产品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有怎样的商业化前景?对此,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

王鹏表示,此前由于成本、技术等原因,人形机器人一直处于研发待量产阶段,有的产品感知力和执行力较强,但分析决策能力较弱。而在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成熟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也有望走向成熟。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8700亿元。

大会开幕当天(16日),北京市经信局还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创新突破,北京将发布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通过“揭榜挂帅”解决产业短板和技术难题。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攻关分别有哪些侧重点?王鹏表示,技术攻关的主体是科研机构、科研团队,核心在于技术原理验证和技术的安全可控。产业化攻关的主体是企业,重点在于技术转化、产业落地,难点在于产业链是否通畅、技术能否适应需求等。

《若干措施》提出,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建造、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养老、智慧商业、智慧应急等,开放一批机器人创新应用场景,组织机器人场景供需对接,还将发布《北京市“机器人+”典型场景应用目录》。王鹏表示,目前在医疗、物流和家庭领域,已经有一些产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手术、康复训练等场景,已经有一些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参与辅助。在物流领域,很多无人车、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智能化配送。机器宠物、扫地机器人等更是已经进入居家生活。

他表示,进一步促进“机器人+”场景应用,面向实际需求、生产消费级的产品,必须做好场景供需对接,还要构建起长效商业机制,解决好服务质量、定价等问题,推动产业化落地。

《若干措施》还提到,组织专业机构为机器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孵化、投资等服务。王鹏表示,机器人产业里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居多,很多将能力水平和资金用在创新研发上,但市场化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专业机构掌握行业特点,贴近企业需求对接更多资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