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通过打造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产业学院,探索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新生态。


(资料图片)

做法与成效

(一)搭建“共享工厂”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构筑产业学院共享育人载体

基于“共建共享”理念模式,联通“智能制造产教园+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区域校企合作基地”,与新华三、精雕、汇博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现代模具技术实训基地、智能装备大数据云中心等综合实训服务平台13个。集聚校企合作基地、大师工作室、企业博士工作站等60个,形成“校区联通、产教互融、实体+云端”的“共享工厂”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为多方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搭建了产教融合载体。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体现了功能集成、资源集优、服务集聚、管理集约的理念,通过共建共享,形成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技术创新、社会培训、机制创新等建设成果。“共享工厂”平台建设理论与实践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共建“跨区域、行业性”产业学院,实现产业学院“共建共享”机制创新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链和行业知名企业,联合江苏汇博、北京华晟、北京精雕、海克斯康等,建成智行机器人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精密制造产业学院等五大产业学院。组建产业学院指导委员会、理事会及组织架构,制定《产业学院章程》等相关制度,开展产业学院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与技术共享,形成产业学院“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的“共建共享”运行机制。

(三)开展产业学院“项目、资源、教学、技术”合作开发,培育产业学院育人与技术服务成果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采取项目共担、资源共建、人才共育模式,培育产业学院育人与技术服务成果。联合产业学院合作企业,开发纵横向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开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合作共建专业,完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1200余人。在国内首次开发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大赛规程和标准,创办了全国首个对接“1+X”证书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技术赛项。依托产业学院的合作,学校成功开发的多部教材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特色与亮点

(一)产业学院建设带动学校形成“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新生态模式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建设赋予了“智能制造产教园和校企合作工作站”新功能,联通了常州科教城和长三角优质校企合作企业,集聚政府部门、职教集团(联盟)和企业育人与服务平台,推进了学校“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四维一体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形成“内园外站、四维一体”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和新生态。促进学校在江苏及长三角区域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高层次产教合作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二)产业学院培育孵化国家教学团队、示范职教集团和高端校企合作示范成果

依托产业学院培育,学校孵化国家专业教学团队2个。成果辐射整个职教集团建设,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教集团先后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助力江苏恒立、常州孟腾等25个产业学院合作企业成功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入选2022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项目2个、工信部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专业2个,学校获评工信部门首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集聚了世界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300余家,引领带动苏州甪直模具特色小镇、西夏墅刀具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三)产业学院“实体+云端”建设实践与理论成果在全国同类高校示范推广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共享工厂”平台,探索出“校区联动、校企融通、共建共享”产业学院建设新路径。精心打造“产教互融、实体+云端”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形成“平台+团队+项目+人才”线下线上共建共享新体系,促进了产学研创新融合。在国家、省级师资培训和论坛交流中,专家多次推广“共享工厂”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与成效,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得到示范推广,产生重大示范辐射效应。

(刘骏史重庆李兆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