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坚持把数字化战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重要动力,遵循教育规律,做实基础支撑,做优资源供给,做深闭环治理,努力推进成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一、夯实“新基础”,筑牢基座底座

一是强化投入保障。“信息化水平”作为8个一级指标之一纳入全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十三五”以来投入18亿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市级骨干20万兆、县级主干10万兆、学校万兆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全市中小学100%接入200兆以上互联网、100%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


(相关资料图)

二是升级学校空间。近年投入40亿元实施城乡学校标化提升工程,重点改造通用教室、优化学科教室、升级智能设施,实现新投用学校高标准配置创新实验室、STEAM教室全覆盖,建成创客教室795间、数字实验室491间、电子书包教室960间。

三是建成通用底座。建设成都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30余万教职工、280余万学生及640余万同住人的“全覆盖”人员体系和近5000所学校(校区)、1.8万个年级、7万个班级、7.4万名班主任的“一棵树”管理网格,同时全面融合市级30余个应用系统,打造全量数据中台、共享平台并向全市教育系统开放,基础数据不再重复建设,形成“统建分用、全域复用”的数据基座和场景底座。

二、优化“新架构”,支撑深度应用

一是完善架构体系。秉持智慧教育融合智慧城市理念,将传统的教育治理、业务、服务3类架构格局,优化为学位供给为起点、招生入学为入口、教育教学为主干、教师发展为动力、校园安全为底线、质量督导为保障的“教育全生命周期”应用架构体系和一系列应用场景。

二是超前规划项目。抓住智慧蓉城建设机遇,超前规划成都智慧教育云平台、校园安全AI智能预警管理平台、基础教育泛在学习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区块链大数据中心等匡算投资1.02亿元的6大项目,纳入智慧蓉城“十四五”建设储备清单。

三是健全基础规范。对标国家、省相关标准,首批编制全市“学校机构代码规则”“教育管理基础数据规则”“教育信息化系统接入规则”等规范,建设教育业务“一码互通”和师生服务“一号通行”的统一认证管理体系。

三、供给“新资源”,实现融合共享

一是远端辐射引领。建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日制网络远程教育体系,成都七中网校服务远端学校768所,辐射20个省(市、区);石室祥云网校服务川滇82所学校、625个班级。全市18所学校成为“四川云教”主播学校,辐射全省17个教学联盟324所学校。

二是在线资源优化。打造全免费“成都数字学校”,汇聚600余名正高级、特级教师开展“直播授课+在线答疑”,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各学科。疫情防控期间,保障270余万基础教育学生“停课不停学”,市教育局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向全球介绍经验。

三是深度融合试点。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和武侯区、成华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开展信息技术支撑差异化教学、智慧课堂教学范式等创新探索,实施“未来学校”“5G+课堂”“人工智能+评价”等试点,全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四、构建“新场景”,赋能智慧治理

一是从“群众跑路”变为“数据跑路”。建设招生入学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通10余个部门的居住证、社保、婚姻登记、房屋所有权等数据并自动联审,过去群众入学报名需要一周时间在多个部门核验资料,现在10分钟就能在线提交。建设普通话测试报名系统,测试容量从每年8万人提升到17万人,颁证时间从4个月缩短为1个月。建设教育缴费系统,完成934万人次、36亿元代收费,让市民从“跑银行”变为“掌上办”。连续4年被市民投票评为“全市十佳口碑民生服务”。

二是从“人海战术”到“精准感知”。建设“成都教育疫情防控预警系统”,覆盖全市各类学校,精准关联950余万教职工、学生及同住人,疫情防控动态清零阶段每日实现3分钟全量比对、30秒预警到校、校均60分钟处置”,累计预警102万人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给予高度肯定并向全市推广,目前已升级迭代为学校健康监测管理系统。建设“校园安全AI智能预警管理系统”,形成师生异常行为识别感知、安全隐患自动预警、防范处置按责派单的闭环应用场景。

三是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将教育管理融入城市整体治理,建设“智慧蓉城教育城运分中心”,基于城市天地图汇聚5000多个校点的人、物、地、事等全量信息,叠加城市侧10万路天网视频、10余类城市预警、5000余个社区网格等跨部门数据,围绕教育安全、管理、服务三大板块构建20余类运行体征,初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教育事项运行载体和协同体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