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南湖实验学校:

以分项学业评价实现轻负高质教学

王建良

评价是教学的牛鼻子,为打破“一张卷子、一个分数”的局限性,2012年起,浙江省嘉兴南湖实验学校开始以低年级期末游园活动取代期末考试,2014年起尝试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分项学业评价。分项学业评价是指在对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学科能力(含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三个维度建构评价内容,选择适切的评价方法,统筹教学与评价活动,让评价回归诊断、激励与改进功能,实现轻负高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完善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分项学业评价指标的三级体系,解决评什么和评价标准的问题。学校根据课程标准,从可评可操作的角度,将一级指标按“学科核心能力”“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分类。根据各年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确定年级学期学习目标,将学期学习目标与一级指标进行分类匹配,制定二级评价指标。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的水平等级表现,结合学科的学期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态、水平确定。

以课程标准为根,以学生为本,评价的内容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纸笔测试,拓展到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与学习方法。以小学数学为例,传统的纸笔测试主要侧重于运算技能与解答应用题,对算理理解、空间想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能力评价欠缺。分项学业评价坚持评价内容决定评价形式,将纸笔测试无法考查的学科核心能力列入评价范围。

同时我们认识到,影响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不只是学生对当下学科内容的掌握,还有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所以,学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学习方法成为学业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晰的目标是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石。课程标准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根本依据,由于课程标准是以学段为单位撰写,不能直接转化为学期评价目标,学校组织教研,在学习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校情,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与延续性,以学期为单位制定分项评价的指标体系。

丰富评价方法,发展学科核心能力

形式为内容服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研制评价方法体系,是分项学业评价的关键,也是对教师实践智慧的挑战。学校根据评价内容,构建了多元开放的评价方法体系。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更清楚地展现学习背后的动力和情感因素。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以提示性的他人评价来带动学生形成评价图式,逐步建立学生的目标和标准意识,实现自我激励。评价方法体系需要明确评价实施的时间、主体、方式以及结果记录。

某一个模块学习后的成果或对某一项学科核心能力专项检测一般采用阶段性评价。知识型以书面纸质检测为主,能力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学科作业、课堂学习表现采用过程性评价,以观察、记录为主。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质量由教师评价、学生记录,作业完成的及时性由学生根据错误修正的情况进行自评。年级不同,评价的频率与方式也有差异。低年级在情感态度维度的评价上强调及时性、常态化,以教师评价为主;高年级则更重视学生同伴提示与自我反思,评价频率也适度减少。

评价学生的权利属于教师,由年级组协同推进。同时根据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由教研组确定学期年级重点监测的项目。对照课程标准与往年评价数据,对当下年级的学生这一能力的整体发展水平作出评估。比如二年级的长度估测能力评估,三年级的阅读能力评估,四年级的科学提问能力评估等。

统筹评价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分项评价打破了“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基本样态,将评价融入学习全过程。在学校层面,还要关注各科分项学业评价实施的时间节点,通过统筹,减轻学生结构性的负担。

一方面是学科间的统筹。一是技能类学科做实过程性评价,根据过程性评价结果来确定学科总评成绩,不在期末阶段开展学科考查,从而有效减少期末阶段学生参与各科考试或考查的频率。二是各学科在学期初提交评价安排表给年级组,由年级组进行统筹。随着评价方式多元化,活动类展示性评价增多,年级组统筹可以避免在同一时间多个评价活动同时开展。

另一方面是学科内的统筹,根据评价内容安排评价的时间与频次。以小学数学为例,算理理解在新授后进行即时评价,检测学生对于算理的解读能力,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课堂补救,避免学生在熟练技能后再去考查算理。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则以过关方式开展,在板块学习结束后开展,允许学生多次过关,在期末检测时不再作为重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则贯穿学期学习,也是期末检测的重点。

学校历经小学分项学业评价的十年探索,彻底改变了“一张卷子、一个分数”的笼统评价,全面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法、统筹的实施过程,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南湖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