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一、聚焦“一核”阵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学院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材建之家”劳动教育辅导员工作室,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劳动教育各项改革。以辅导员工作室团队成员为单位,成立第五党支部,将党建与劳育充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形成具有绵职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二、整合“两点”资源,建好劳动教育基地。校内依托劳动教育辅导员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实验实训室等资源,打造校园劳动教育示范点,做到日常生活劳动人员、场所全覆盖;校外依托合作企业挂牌的实训基地、地方志愿服务基地、结对帮扶的乡村振兴村镇等资源,打造协同育人示范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抓住“三条”主线,传播劳动教育观念。以全国劳模先进事迹线索、大国工匠精神谱系、优秀毕业生励志成才典型案例为主线,通过邀请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到校宣讲,知名学者到校辅导,思政课教师课堂讲解,全面普及劳动教育观念;以“劳模、工匠、学生”为主体,每月发起三项活动。
四、融合“四面”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内涵。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实训、活动、生活”四个方面,做到劳动观念普及走进课堂,劳动能力培养融入实训,劳动习惯养成融入日常活动和生活,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赋能水平。先后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组织申报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项,涵盖了教学改革、学生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
五、构建“五位”体系,增强劳动教育成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通过“课程育人、实训育人、生活养成、劳动活动、劳动文化”驱动,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专业之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边界,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渠道。结合思想政治、职业生涯、创新创业等教育打造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造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