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头条首发严禁搬运,已开通全网维权)

如果您喜欢,可以点击上面的 “关注” 二字。一起关注中国科技的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觉醒来,看到国产科技人工智能领域又迎来四个好消息,看的我神清气爽,赶快码字想把我的喜悦之情和大家分享!

第一:《Nature》杂志刊发华为气象模型研究,AI预报精度超过传统数值方法

据环球网报道,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近日刊发了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研发团队的研究成果。该团队在论文《三维神经网络用于精准中期全球天气预报》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神经网络的气象预报模型,其精度和速度均超过了传统数值预报方法。

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是全球首个使用AI技术实现精准中期气象预报的模型,速度相比传统数值预报提高了10000倍以上。该模型可以为全球气象预报提供秒级精度,涵盖位势、湿度、风速、温度、海平面气压等多个气象研究细分场景。此外,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和中央气象台等机构已经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盘古气象大模型的优越性。

盘古气象大模型研发团队针对现有AI气象预报模型的精度不足问题,提出了适应地球坐标系统的三维神经网络(3D Earth-Specific Transformer)以处理复杂的不均匀3D气象数据。同时,团队采用了层次化时域聚合策略来降低预报迭代次数,减少迭代误差。经过在43年的全球天气数据上进行深度训练,盘古气象大模型在精度和速度上均超越了传统数值预测方法。

未来,华为云将与全球气象机构合作,继续探索AI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农林牧渔、航空航海等各行业提供支持。

我的观点: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在气象领域的AI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该模型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度和速度,还能为各行业如农林牧渔、航空航海等提供更加精确的气象数据支持,未来将推动气象领域的发展,让人们重新审视气象预报模型的可能性

第二:我国AI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全球算力第二

据新华社消息,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7月6日至8日在上海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此次大会吸引了1400余位国内外学者、企业家、国际组织代表等嘉宾的参与,展示了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

在大会上,徐晓兰还透露,我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5G基站数量超过280万个。同时,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智能化改造后研发周期缩短约20.7%,生产效率提升约34.8%,不良品率降低约27.4%,碳排放减少约21.2%。

此次大会共有400多家参展企业,展览面积创历届之最。5万平方米的世博主展览涵盖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前沿技术四大板块,展示了大模型、芯片、机器人、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产品。

我的观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产业升级。政府部门在布局算力、整合数据、深挖场景、培育企业、保障安全等方面的努力为人工智能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挑战并保持警惕,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应对未来的变革和挑战。

第三:京东携千亿级言犀大模型重塑商业模式:30亿字营销文案成就

据环球网消息,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兼探索研究院院长何晓冬表示,多模态智能是通往人工通用智能(AGI)终局的必经之路,京东言犀大模型正是这一道路上的重要探索。截至目前,京东言犀大模型已成功创作30亿字营销文案及上万个直播脚本,展现了其在商业领域的强大实力。

何晓冬认为,要实现像人一样聪明的AGI,机器需要学会像人一样通过多模态方式获取和融合知识。在未来的人机交互中,语言、视觉、语音等多模态沟通方式将成为主流,因此,机器必须具备理解这些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京东言犀大模型是一款参数达千亿级的新一代预训练语言模型,其预训练参数覆盖3000+品类,人工审核通过率高达95%+。作为京东版的ChatGPT,言犀大模型将深入零售、物流、工业等产业场景,充分发挥多模态智能的优势,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我的观点:京东言犀大模型的成功应用不仅凸显了多模态智能在商业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的商业运作方式。借助言犀大模型,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创作营销文案、直播脚本等内容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然而,我们也应警惕过度依赖机器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始终保持对技术的审慎态度,确保人机协作的健康发展。

第四:水稻智能育种进入4.0时代:数字化翅膀助力农业

据科技日报报道,我国水稻育种正迈入智能育种4.0阶段。在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赋能种业振兴专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此阶段将利用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基因编辑,大幅提升种质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释放资源价值,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数字化正在成为种业科技创新的趋势。作物科学研究所遗传育种中心副主任黎亮认为,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先预测再验证”,扩大育种规模,加快育种进程。北京市平谷区政府和企业正在共建数字种业大数据库,推进畜禽种业上的自动化性状采集,有望实现育种工作的指数级跃升。

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了智慧育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多种经济作物上开发分子标记,为全国的蔬菜种企提供抗性筛查。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也正在进行,与腾讯公司合作进行种质数字化存储、计算等方面的工作,为育种机构和科研人员提供数字化支持。

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在育种领域的应用还需架设一座桥梁,连接科技企业与农业育种领域。如人工智能ChatGPT可以在统计学、数学等领域中为育种家减轻工作量,提炼出更科学的育种规律。

我的观点:结合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我国水稻智能育种迈入4.0时代无疑是一项重要突破。数字化技术不仅能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极大地加快育种进程,助力我国农业发展。然而这并非终点,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需不断深化科技企业与农业育种领域的合作,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智能化、高效的解决方案

那么,你对这个几个好消息怎么看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