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三月,连呼吸都是充满颜色的。每一种醉人的颜色背后,都蕴藏着对暖阳的向往。每一种多彩成长的背后,都经历着对知与行的追问。正如斯宾塞追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正如菲德尔追问:怎样学习知识才有价值?伴随新课标的发布,一些新理念、新名词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带着对生长的渴求与追问,尚阳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新课标学习。其中“大概念”无疑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热词。2023年3月6日,成都高新区尚阳小学全体教师与徐猛教授进行对话,与大咖一起倾听“大概念”的声音,探寻新课标里的另一番春景。

全体老师认真参与活动

在现如今的教育背景下,需要的不是擅长题海战术的“做题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专家思维的“学习者”。要培养专家思维型学生,必须学会从以前的“知其然”变成“知其所以然”。有了专家思维和概念以后,关注学习过程,把专家结论转变为专家思维。那如何进行这样的转变呢?徐猛教授指出:需要带着学生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专家结论是死知识,没有过程。专家思维更体现运用的特点,有能举一反三的运用。因此专家结论想成为思维,必须要靠过程。


(资料图)

老师们聚焦问题与专家交流

为什么要找聚类关系?找聚类关系的目的是什么?各学科老师与徐猛教授思维发出碰撞,老师们从找寻聚类关系的目的出发,首先指向关系,关系指向运用。基于这种关系形成结构。结构指向功能,结构决定功能。

第一:涌现意义,即深度理解。第二:迁移运用,即相互促进的关系。徐猛教授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为什么人工智能自己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许多研究人工智能的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大量接触信息,而关联信息达到阈值,就会大量涌现意义。当信息比较单一,很难涌现意义。读的越来越多的时候,会产生“顿悟”。

老师们提出困惑与专家交流

老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很多概念、碎片化的知识很难理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关系。徐猛教授更多的希望能基于某一节课或单元,延伸出一些聚类关系。聚类关系不一定很清晰,但会持续延续。

核心素养是一种认识,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形成什么样的认识?”聚焦核心概念,徐猛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学习很多案例,最后达到帮助孩子建构的大概念。概念形成过程中层层递进。

徐猛教授建议大家在教学时采用项目式驱动,即先给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探究、获得经历。

老师们积极与专家进行思维碰撞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各学科代表老师和徐猛教授的交流,大家对“大概念”这样的新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启发。在这教育改革的春风中,“为素养而教”已刻不容缓,大概念教学是为素养而教的时代选择,老师们要像春日里成簇的黄花“团”在一起,如同风中悄然燃起的木棉,自信且英勇,尽兴盛开,在尚阳这片沃土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春华秋实!李林 通讯员 王意帆

尚阳小学,新课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