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上搜索“学习博主”一词,会出现大量以图文形式分享学习心得或者用短视频记录学习过程的博主。排名靠前的一些博主图文内容精美,视频布景精致,清新的视频风格和强烈的仪式感,吸引了不少学生用户驻足。

社交的虚拟化使人们在现实中感到孤独,“学习博主”不仅向外提供“陪伴感”,也在分享中向内满足自我的情感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双向凝视促使博主本人和粉丝们互相监督,在长期的分享中,博主们习惯了定期输出,习惯了长时间专注,在直播时也有意识地强制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管是博主还是观众,一些渴望自律的人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寻求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实质性的进步。

但观众真的能通过“学习博主”提高自己吗?真的能通过模仿“学习博主”提高自己的效率吗?想通过“学习博主”达到这样的正面效果,还必须认识到其背后的商业性,学会辩证看待。

一些博主“学”的初心逐渐向流量倾斜。他们通常是将直播学习作为一门生意,不管是仪式感满满的学习环境,还是惊人的学习时长和惊人的做题效率,多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点击。产业链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引发了博主之间的竞争,使得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以流量为主、学习为辅,“学习视频”“学习陪伴”成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和数字劳动。

学习的仪式感不能脱离学习的意义。任务清单上一个个打了钩的“已完成”,被刻意加速的做题速度,在视觉快感中传递着焦虑,冲击着观看者的内心。在这些场景中,学习的意义很容易变成增加学习时长。然而时长增加并不等于学习效率提升。观看这些学习直播虽然也能暂时帮助一些人摆脱虚度光阴的苦恼,但效率低下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焦虑。

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人的陪伴与监督始终是推动学习和进步的外部因素,自身的不断探寻才能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学习固然需要仪式感,也需要激励,观众对“学习博主”建构的仪式感的热衷,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参与者自我提高的美好愿望。但内容和仪式是相辅相成的,在观看的同时,也要警惕伪仪式感带来的自我感动。学习的方式和成效在于个人,他人的经验只是摸索过程中的一盏灯火,只有真正集中注意力,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知识上,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和满意的结果,在学海中寻得稳定的航线。

视频一分钟,人间三小时,媒体呈现给我们的也许是加工过的现实。对此,不管是“学习博主”还是观众,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仪式感的表象获得“学习”深层的热情。总而言之,伏案为学不为形,才能有更多的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者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魏榕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24日第2版版名:中教评论·时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