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组建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它的落地生根,高校教师的参与至关重要。因此,要以方法融合,提升虚拟教研的工作效能;以机制创新,激发虚拟教研的内生动力;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提升参与虚拟教研的内驱力。

虚拟教研室如何化“虚”为“实”

■“聚焦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理论篇⑤


【资料图】

核心观点

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组建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它的落地生根,高校教师的参与至关重要。因此,要以方法融合,提升虚拟教研的工作效能;以机制创新,激发虚拟教研的内生动力;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提升参与虚拟教研的内驱力。

虚拟教研室特点

· 人员组成灵活化

· 组织载体信息化

· 教研内容多样化

· 教研方式互动化

虚拟教研室建设三大类内容

· 专业类教研

· 课程类教研

· 教学类教研

虚拟教研室构建三大着力点

· 以问题导向为教研起点

· 培养虚拟教研场景应用意识

· 提升教师教研数字胜任力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教学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以本为本,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新一代智能技术已成为重塑高等教育形态的新动能,以实体教研室为基础,融合开放互联、虚实融通、资源共享特点的虚拟教研室也应运而生。自2022年2月以来,教育部陆续启动了两个批次共657个高校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为推动教研创新、促进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数字通道。

分类探索,明确虚拟教研建设方向

教研即教学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现象、问题和过程开展的研究活动。围绕教研质量提升的核心目的,虚拟教研室以数字赋能和数据驱动为创新动力,以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等为主题进行分类探索,从而建设多层级、多学科领域、多类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

专业类教研,升级适应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建设挑战。专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教学改革改到最要紧处,是抓好专业。响应党的二十大“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专业类教研以高质量专业(专业群)建设为目标,围绕数字转型背景下如何研制专业规范、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等开展建设。从专业层面打造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以产教协同育人、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式升级适合数字化、智能化挑战的专业办学水平。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2022年9月启动了数据驱动教学、科创教育等9个微专业,培养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课程类教研,探索新形态教材、新体系课程建设路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类教研以建设高质量的课程或课程群为目标,重点解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材、课程实施等问题。目前,课程类教研围绕金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知识图谱构建、新形态教材建设、校际协同开课等开展。以华南师范大学牵头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慕课为例,该课程协同多所湾区高校组建校际课程教学团队,共建立体化课程资源和新形态教材。该课程自疫情以来为近4万名学员提供了在线教学服务,形成了基于同一门慕课协同教学汇聚优质师资,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的策略。

教学类教研,深化课堂教学数字赋能。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是教研工作绕不开的关键场景。教学类教研以建设高质量课堂为目标,以课堂和课例为载体开展教研,有效利用教与学的数据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对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等进行系统性、常态化和创新性的研究。数字转型背景下的教学类教研中出现了双师课堂、数字孪生课堂、混合课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李婉怡系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

推荐内容